崇正國樂團雪梨演出 台灣音樂豐富澳洲多元文化

(中央社記者丘德真雪梨6日專電)台灣崇正國樂團及崇正古琴社「鑼鼓齊鳴慶豐收」音樂會今天在雪梨登場,除了藉音樂展現台灣文化特色,更宣示台灣文化可作為豐富澳洲多元文化的力量。
今天在雪梨州立圖書館演奏廳舉行的「鑼鼓齊鳴慶豐收」音樂會,是由雪梨台灣日嘉年華會、崇正基金會、澳洲崇正文教協會共同主辦。
台灣日嘉年華會主委、前僑務委員林栢梧向中央社表示,這場音樂會除了展示台灣文化之外,也要讓澳洲文化變得更為豐富。
林栢梧進一步表示,多元文化主義是澳洲的國策,澳洲擁有多元社會制度,而崇正國樂團把在台灣傳唱百年的「桃花過渡」也橫渡到雪梨,又透過演奏「龜茲舞曲」把大家帶到1000多年前的神秘西域,更特別的是以絲竹之音演奏有「澳洲第二國歌」之稱的「叢林流浪」(Waltzing Matilda)。
林栢梧解釋,「叢林流浪」對澳洲文化的重要性,比「望春風」對台灣的重要性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說,1977年澳洲國歌公投,「叢林流浪」票數高居第二,僅次於現在的澳洲國歌。
林栢梧強調,崇正國樂團讓澳洲聽眾獲得了全新的「叢林流浪」聆聽體驗,是致力豐富澳洲多元化的藝術表現。
崇正國樂團琵琶樂手李乃亘向中央社表示,「國樂」絕非侷限於來自中國的音樂,相反地,傳統樂器隨著人們遷移流散到世界各地後,也會各自就地發展出各具特色的多元風貌。
李乃亘解釋,傳統樂器在台灣也演變出台灣特有的風貌;例如,台灣擁有不少流傳已久的歌曲,都是台灣人從小唱到大的,它們就是台灣特有的文化元素。
李乃亘提到「國樂」在台灣演進出的另一個特色,是拒絕墨守成規。為了提升傳統曲目的演奏效果,崇正國樂團納入西方樂器以及現代電子琴,例如今天的演出就納入大提琴和小提琴。
崇正國樂團嗩吶樂手邱彦棠向中央社表示,這次在雪梨的演出,他也試圖將國樂與澳洲的環境融合。他解釋,為了這次演出,特別事前聆聽澳洲的鳥聲,以便演奏「百鳥朝鳳」一曲時,引入嗩吶模仿澳洲鳥聲的段落。
這次音樂會,除了吸引340位觀眾到場聆賞之外,駐雪梨辦事處處長吳正偉以及澳洲新州(NSW)州議員法羅(Scott Farlow)更到場致詞,肯定台灣文化對澳洲多元文化的貢獻。
吳正偉說:「文化是國家的靈魂與根基,台灣不只有高科技及半導體,更有東西融合、兼容傳統與現代的獨特文化,而崇正國樂團正是其中的代表性團體之一。」
吳正偉相信,透過文化的力量,台、澳兩國必能在共享的自由民主與人權價值基礎上,增進相互瞭解,持續深化友誼。(編輯:田瑞華)114090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