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排灣文物自瑞典返屏東開展 族人盼找回祖先技藝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1日電)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所典藏的南排灣百年文物借展,歷經4年返鄉路,今天正式在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展出。有族人感動表示,希望透過文物激勵青年找回祖先技藝、傳承文化。
「Ki cacepeliw 從海那邊‧歡迎回家」特展文物歷經4年國際合作、橫跨8000公里返鄉。今天開展儀式由族人與瑞典代表拉手圍舞,一同往獅子鄉文物陳列館前進,在部落青年4聲鳴槍後,正式為展覽揭幕。
獅子鄉長朱宏恩接受媒體聯訪表示,終於讓部落族人親自看見百年文物,見識過去老人家傳統智慧,相信部落族人看了都非常感動。期望大家一起努力傳承文化,同時藉由與瑞典文化交流,增進彼此感情,盼未來有機會在瑞典繼續展出文物,讓外國人也看見南排灣族美好。
參與踏查的內獅村部落會議主席山宏緯說,「每一件文物都是拼圖」,能將文化、技藝與祖先生活樣貌拼湊出來,而不是僅透過照片或故事去揣測。百年前祖先手工技藝極為細緻,希望藉由文物激勵部落青年找回技藝。唯有親手熟悉技法,而非仰賴機器,文化才能延續。
瑞典國家世界文化博物館研究員李東代表館方致詞表示,展覽不僅關乎物件,更關乎和解與關係──與過去和解,以及培養館方與獅子鄉民間長期關係。歐洲博物館正歷經變革,這種合作有助於博物館發展,並採用更加去殖民化做法,試圖理解和糾正與藏品交織殖民歷史。希望這次回家不是終點,而是重啟對話、增進理解和共同管理遺產的開始。
獅子鄉公所表示,這批文物離鄉源於20世紀初「臺灣有用植物調查」。日本植物學家川上瀧彌與助手中原源治,深入台灣山林採集植物同時,也帶走部落文物與記憶。瑞典民族學博物館自烏姆勞夫公司購得首批台灣原住民族文物,成為今日瑞典方館藏基礎。
獅子鄉文物陳列館表示,48件展品來自1900年代初南排灣族群生活,展覽依照中原源治採集路線作分區,展品包含家族禮服裝飾、日常用器,也有儀式中不可或缺物件。重點展品包含1支竹製扇子,推測是日本人給當地頭目進貢物品;需要好幾年才能織成的排灣族織布;以及現代排灣族較少見大耳飾。展期自即日起至明年3月31日(編輯:謝雅竹)11410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