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案高手巡邏頻出包 患ADHD警治療後找回專注力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7日電)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不僅影響兒童時期,甚至可能延續到成年,曾有1名警察處理重大刑案出色,日常巡邏卻頻出狀況,就醫確診成人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治療後工作表現獲肯定。
台灣約有9%兒童受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影響,但僅有1.6%接受正式診斷,真正接受完整治療的比例更僅約1%。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李嵩濤表示,這意味著許多孩子未能及時獲得支持,導致學習、人際及情緒發展受阻,這名警察就是診間裡常見典型的成年個案。
李嵩濤說,這名警察在處理重大刑案時,如逮捕犯人或追查凶殺、搶劫案,表現十分出色。然而,在日常工作中,卻常常因不專心出現疏失,因此被調職至基層從事一般勤務,制式工作細節成了罩門,如巡邏時忘記攜帶鑰匙、忘記簽到等,嚴重影響整體表現。
李嵩濤進一步說明,個案在孩童時期就曾接受評估並被診斷為ADHD,但當時並未持續接受治療。直到職務調動和工作困擾,才前來求診,在接受電腦化客觀測驗等相關檢查後,確診成人ADHD。個案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同事與主管對其大為改觀,甚至覺得像是變了一個人。
李嵩濤說,ADHD症狀約有78%來自於遺傳,腦部前額葉及皮質下腦區等腦部多個區域連結功能異常,造成不專心、組織計畫能力不佳、衝動、坐不住,及情緒和動作的控制失調;再加上多巴胺和正腎上腺素量相較於一般人偏低,無法有效篩選進入大腦中的訊息,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
李嵩濤形容ADHD孩子彷彿腦中有10個喇叭大聲播放不同音樂和頻道,導致個案無法專心聽旁人講話。很多家長會認為孩子有點不專心,長大就會好,事實上,約60%孩子症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可能記憶力不佳,忘記重要行程,分不清事情輕重緩急,沒辦法規劃長期或大型工作。
李嵩濤呼籲,ADHD不單純是症狀,可能造成孩子生活與學習的挫敗,讓人生走向曲折,早期發現、早期接受治療,是讓小孩重新發揮潛能的契機。目前藥物治療有8至9成的療效,研究顯示,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能使不專注與過動症狀改善,可以增加生活和學習品質。
至於家長常見藥物迷思是「吃藥可能依賴上癮」,李嵩濤解釋,中樞神經興奮劑藥物主要副作用是胃口下降,若進一步體重下降明顯,需要考慮換成後線用藥,在醫師處方的治療劑量中,不會造成成癮風險,規律使用減少症狀,反而可避免孩子未來接觸菸酒、毒品風險。(編輯:李錫璋)114091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