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在宅醫療保單擬納門診治療 最快年底出爐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3日電)隨科技進步,不少治療可在門診或居家執行,但過去許多醫療保險給付基本條件是住院。衛福部正與金管會等討論,評估開發新型短期在宅醫療保單,擬納入門診,最快年底出爐。
衛生福利部去年起推動回家住院模式「在宅急症照護」,目標是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讓病患在家中也能獲得醫院等級的急性醫療照護。
然而,這樣的醫療新模式不僅改變了醫療行為,對醫療商業保險也帶來影響。衛福部長石崇良曾在不同場合說明,現行商業保險理賠條件多數仍以「住院」為依據,自民國112年起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舉行會議,盼商保不再以住院作為保單理賠唯一依據。
「現在有些進展了。」石崇良今天出席中華民國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2025誠信論壇」,會前接受媒體聯訪提到,隨著醫療型態改變,希望服務能去中心化,不是全部到大醫院,或非得住院不可,去年開始推在宅醫療,1年來服務近4000人次。
在執行過程中,石崇良指出,患者反映,住院有商業保險的給付,一旦回家就沒有了,造成在選擇上有點受到保險給付牽制;因此,一直與保險業者討論、調整可行性。
石崇良說,現在壽險業者也在研議,推出符合現在醫療趨勢的保單,預計會跟過往不一樣,因為業者也有些抱怨,認為健保政策「動得太快」,舊的保單時間通常較長,新保單將朝較短期方向規劃。
此外,石崇良以門診注射抗生素治療(OPAT)為例說明,原本也是屬於住院項目,只是現在移到門診,未來希望像這類門診或居家治療項目,同樣能夠納入商業保險給付範圍。
石崇良表示,門診治療費用比較低,這類保單出險的給付可以降低,對健保來講可以省錢,對民眾而言則是節省時間,不用綁在醫院裡,「三方大家都共贏」;希望除在宅醫療可以適用醫療保險給付外,預計擴展到部分門診治療,包含某些癌症的治療,現在也都是在門診進行,今年底前有機會推動。(編輯:吳素柔)11409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