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率先開通北極貨運航線 引發破壞生態疑慮
(中央社台北23日電)全球暖化導致北極海冰面積持續減少之際,中國昨天率先開通全球首個北極貨運路線,中國貨船抵達歐洲僅需18天,不僅航程與油耗大幅縮減,同時有助於中國企業減少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但專家指出,這是一條風險航線,恐破壞北極生態。
美國政治新聞網POLITICO在18日率先報導,披露中國將於9月20日派遣伊斯坦堡橋號(Istanbul Bridge)貨櫃船從全球最大的寧波舟山港出發,在破冰船陪同下開啟為期18天的航程,前往英國費利克斯托港(Felixstowe)。
報導指出,這次航行是要建立一條經由俄羅斯北方航道連接亞洲和歐洲多個港口的定期航線。
中國浙江省寧波市昨天宣布,伊斯坦堡橋號已於22日下午啟程,將取道北極東北航道(NSR),經白令海峽直達歐洲,單程18天左右,較傳統航線縮短22天,碳排放量降低約50%。
「更大的圖景是北極正在開放」,POLITICO引述華盛頓智庫北極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兼創始人洪佩特(Malte Humpert)說,「20年前,北極還是冰凍的。但現在它正在融化,一些新的東西正在湧現,人們對此產生了興趣」。
洪佩特指出,北極是全球第一個氣候變化迅速且積極改變地緣政治格局的大型地區,原因在於資源、航運路線的便利性。
他說,「全球大部分貿易都經過蘇伊士運河、地中海和新加坡」,洪佩特說,「但北極縮短40%,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也小得多……因此它有可能成為一條替代貿易路線」。
美國航運數據公司Xeneta首席分析師桑德(Peter Sand)指出,北極唯一的競爭方式是,額外的運力和更短的運輸時間勝過更高的運費。因此,目前這條航線看起來像是季節性的附帶項目,但它可能是未來10年旺季出現的利基服務之一。
洪佩特提到,蘇伊士運河每年大約有1萬艘船隻通過,所以北極相對非常少。「但如果你把時間推到30到40年後,冰蓋再融化30%、40%甚至50%,突然之間就會出現6個月無冰的情況,北極的情況就變成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方程式」。
報導提到,北極的機會與風險並存。北極的暖化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的3至4倍。冰蓋減少或許能讓航行更加便捷,但一旦出現問題,損失也會更加慘重。
清潔北極聯盟(Clean Arctic Alliance)顧問鄧布里爾(Andrew Dumbrille)指出,船用燃料產生的黑碳在冰雪附近排放時尤其具有破壞性,它在那裡造成的破壞是排放到更遠地方的5倍。再加上北極地區對石油洩漏的反應緩慢且有限,風險急劇上升。「一旦石油落入水中,每小時的回應都意味著巨大的損失」。
鄧布里爾並表示,進行中國開創性北極航運的伊斯坦堡橋號,並未進行抗冰加固。「雖然會有護航船隊護航,但它仍然沒有進行加固。它很可能在航行中使用重質燃料油或船用燃料」。
報導提到,儘管國際海事組織(IMO)已於2024年7月正式禁止使用重質燃料油,但相關規定仍有漏洞。這種類似污泥的燃料外洩幾乎無法清理,會在生態系統中滯留數年。此外,它還會帶來噪音污染、入侵物種以及對海洋生物的干擾。
鄧布里爾指出,下一次制定更嚴格全球規則的機會將在 2026年2月到來,屆時IMO的污染預防和應對小組委員會將召開會議,專家和環保組織已經在推動,在日益繁忙的北極地區制定更嚴格的燃料法規。
中國官媒新華社今天報導則稱,伊斯坦堡橋號是一艘容量為4890個標準貨櫃的冰區加強型船舶,可破除1.2公尺厚冰層。
報導指出,2017年,中俄高層互訪中提出「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2018年,「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明確指出,中國願依託北極航道的開發利用,與各方共建「冰上絲綢之路」。
報導稱,作為「冰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承載通道之一,「中歐北極快航」所途經的北極東北航道,成為連接東亞與歐洲的新興國際航運幹線,對優化全球供應鏈、促進沿線經貿合作具有戰略價值。(編輯:楊昇儒/邱國強)11409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