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建置 台灣以國旗身分入2聯盟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10日電)「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將完工,國衛院院長司徒惠康今天說,台灣已加入國際和亞洲兩大菌種聯盟,且以「國旗」身分參與,將成為台灣重要感染病研究基礎,掌握全球疫情脈動。
總統賴清德今天在國慶演說指出,明年「國家感染性疾病資源庫」(NIDB)將完工,台灣會持續跟各國在生技領域加強合作。
NIDB構想源於2020年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爆發初期,國家衛生研究院院長司徒惠康接受媒體電訪說明,當時因嚴格的負壓隔離病房規定,學術界與生技業者難以取得患者檢體(如血液、唾液)進行病毒研究,造成困擾與混亂。
司徒惠康說,時任衛生福利部長陳時中建議,由國衛院統籌建立全國性平台,系統性收集血液、鼻咽分泌物、唾液等檢體,作為研究與開發的基礎。國衛院在同年8月向衛福部提出更長遠的規劃,決定建置涵蓋各類感染病原的國家級資料庫。
此外,司徒惠康表示,國衛院也與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簽約,疾管署有公權力可以收集各大醫療院所第一線的檢體,但過去僅限於診斷與公衛防治,新協議在法規上有一個重大突破,允許疾管署將寶貴的檢體合法轉移至國衛院,供更廣泛的研發使用,例如開發新藥、疫苗及快篩試劑。
目前國衛院已與兩大國際組織建立合作,司徒惠康補充,台灣正式成為「國際菌種聯盟」及「亞洲菌種聯盟」的成員,前者有近80個國家,超過100個機構參與,總部在荷蘭;後者約35個機構加入,總部在日本。
司徒惠康特別提到,台灣是以「國旗」身分參與這些國際平台,合作是雙向交流,台灣可將國內特有的菌株、病毒株存入國際聯盟,同時也能從國際組織取得國外重要的病原,掌握全球疫情動態。
他強調,未來的重大疫情必定是全球性的,透過國際合作,台灣能更快速地取得全球的病原資訊,對於防疫準備至關重要。(編輯:管中維)11410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