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花蓮農改場猛禽棲架記錄12種鳥 建立農田生態資料

2025/8/6 15:45(8/6 16: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花蓮區農改場猛禽棲架相機去年3月24日拍到黑翅鳶身影。(圖取自facebook.com/hdares2015)
花蓮區農改場猛禽棲架相機去年3月24日拍到黑翅鳶身影。(圖取自facebook.com/hdares2015)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6日電)花蓮區農改場去年1月,在新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田區設置猛禽棲架,1年多來陸續記錄到黑翅鳶、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12種鳥類,以利建立農田生態多樣性資料。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今天發布訊息表示,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技術協助下,設置了由屏科大設計的猛禽棲架,記錄到的第一隻猛禽是黑翅鳶,牠是過去少見但越來越普遍的留鳥。

之後也陸續記錄到多種農田害鼠與昆蟲的天敵,包括紅隼、棕背伯勞、黑喉鴝、夜鷹等。

黑翅鳶與紅隼主要以田間鼠類為食,棕背伯勞則擅於捕捉昆蟲與小型爬行動物,夜鷹、麻雀與黑喉鴝也會啄食農田中的昆蟲。

透過棲架記錄鳥類,雖然只能記錄到停棲的鳥類,有其侷限性,但卻可觀察到鳥類的食物種類及其處理食物的行為;透過牠們的自然獵食行為,能有效協助抑制農田中有害動物與昆蟲數量,並減少害蟲防治資材的使用需求。

花蓮區農改場猛禽棲架相機去年5月26日記錄到嘴裡塞滿昆蟲的麻雀。(圖取自花蓮區農改場網頁hdares.gov.tw)
花蓮區農改場猛禽棲架相機去年5月26日記錄到嘴裡塞滿昆蟲的麻雀。(圖取自花蓮區農改場網頁hdares.gov.tw)

花蓮區農改場指出,除鳥類生態觀察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園區內另外設置10座獨居蜂旅館,吸引各式各樣獨居蜂入住,這些獨居蜂有些屬於肉食性,可捕食害蟲例如蜾臝,因此牠們扮演調節農田害蟲角色;有些獨居蜂則以花粉為食,例如切葉蜂,牠們可提供農作物授粉服務。

而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周邊的農田田埂,農改場營造了原生開花植物條帶供生物棲息,綠帶作為農田緩衝空間,瓢蟲與寄生蜂等農田有益天敵,便可獲取足夠棲息空間及花蜜營養來源,並回饋農田害蟲調節服務。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花蓮區農改場說明,目前在花蓮玉里鎮織羅部落與瑞穗鄉屋拉力部落,皆有農友應用多樣原生開花植物,種植農田周邊,營造多元平衡生態環境。

花蓮場表示,有機農業與農田多元生態之間關係密不可分,有機農業生產系統重視生物多樣性與自然食物鏈循環,而藉由設置猛禽棲架等生態營造方式,建構有利於天敵棲息環境,未來將持續記錄田間豐富生態,建立永續與友善的農業生產體系。(編輯:陳仁華)1140806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園區內設置10座獨居蜂旅館(圖),吸引各式各樣獨居蜂入住,獨居蜂扮演調節農田害蟲角色,也可提供農作物授粉服務。(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傳真 114年8月6日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在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園區內設置10座獨居蜂旅館(圖),吸引各式各樣獨居蜂入住,獨居蜂扮演調節農田害蟲角色,也可提供農作物授粉服務。(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傳真 114年8月6日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24年1月在新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田區設置猛禽棲架,建立農田生態多樣性資料,記錄到的首隻猛禽是黑翅鳶(圖),為過去少見但越來越普遍的留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傳真 114年8月6日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2024年1月在新成立有機農業研究中心田區設置猛禽棲架,建立農田生態多樣性資料,記錄到的首隻猛禽是黑翅鳶(圖),為過去少見但越來越普遍的留鳥。(花蓮區農業改良場提供)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傳真 114年8月6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