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軍重擊俄煉油廠至停擺 烏情報:西方制裁不能減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基輔2日專電)烏克蘭近期加大對俄羅斯境內煉油設施的攻擊,據報自8月以來已有約10座煉油廠被迫全面或部分停工,迫使俄方延長汽油出口禁令至今年年底,並限制部分柴油出口。烏方情報指出,若西方制裁趨緩,俄羅斯石油業恐將回穩,對戰事構成威脅。
綜合烏克蘭與外媒報導,烏軍無人機近兩個月頻繁空襲俄境煉油廠,包含位於烏邊境約1200公里外的「Gazprom Neftekhim Salavat」煉油廠,在9月下旬即遭攻擊2次;伏爾加格勒(Volgograd)州一座煉油設施今年已遭襲6次,導致停工一個月。莫斯科近郊大型的「Ryazan」設施,自1月起也遭擊中5次。
根據「基輔獨立報」1日報導,能源情報機構「Argus Media」副編輯喬治(Benedict George)指出,自8月起,約有近半數俄羅斯境內煉油廠遭烏軍攻擊,「石油追蹤數據顯示,俄國柴油與汽油出口下降約3成。」他指以每月柴油出口400萬噸、每噸600美元(約新台幣1.8萬元)估算,損失顯著。
「烏克蘭真理報」報導引述俄方媒體,截至9月28日,已有38%的煉油產能被閒置,產能更持續下跌,在9月便跌18%。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自1月起被攻擊的煉油設施占全俄55%,8月起攻擊更為密集。路透社指出,部分時間產能下滑達一半。此一情況已影響民生,克里米亞多地加油站採配給制,僅供商用車輛加油;莫斯科與聖彼得堡也出現排隊加油情形。
流亡海外的前俄國能源部副部長米洛夫(Vladimir Milov)表示,烏軍針對的不僅是民用設施,亦包括為俄軍供油的煉油廠。分析指出,烏方自戰事初期即鎖定能源基礎設施為戰略目標,近期攻勢更趨頻繁,意味攻擊設施收一定果效。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9月曾指出,攻擊俄煉油廠與油庫,是見效最快的制裁手段,烏方攻擊俄煉油產業,進一步對俄方施壓。
俄羅斯為全球主要產油國,石油為其經濟命脈與軍事資源來源。惟俄方未公開煉油廠損害情況,加上俄國用使用「影子船隊」等逃避制裁手段出售石油,外界難以精確評估經濟影響。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分析指出,要煞停俄國的軍事機器,需使俄國損失400至500億美元 (約新台幣1.2萬億元),約等同俄國在7月石油出口收益的3倍,方能對經濟造成重大打擊。該機構建議將俄油出口價壓至每桶44美元(約新台幣1339元),即便中國與土耳其不配合,仍可能影響俄羅斯6成出口,料於1年內見效。
報告亦建議,美國應對部分進口俄油國家如印度加徵關稅,降低俄油競爭力,削弱其外銷利潤。
另據「烏克蘭真理報」日前報導,根據烏外交情報機構(FISU)掌握資料,俄經濟發展部預估,受全球需求趨緩、中東與南美產能提升影響,俄油明年價格增長可能放援,將對克里姆林宮財政造成壓力。該部門同時認為,若西方解除制裁、移除俄企黑名單,俄經濟與石油業將有機會加速復甦。
七大工業國集團(G7)財政部長1日表示,將採取聯合行動以擴大對俄羅斯施壓,鎖定那些持續增加購買俄國石油、協助俄國規避制裁的各方。今年8月,美國政府就印度持續購買俄國石油產品為由,向印度開徵50%進口關稅。(編輯:陳承功)1141002
- 烏軍重擊俄煉油廠至停擺 烏情報:西方制裁不能減2025/10/02 21:47
- 2025/10/02 16:46
- 2025/10/02 11:4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