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學3先驅獲諾貝爾物理獎 克拉克:研究成果讓手機能運作

(中央社斯德哥爾摩7日綜合外電報導)英國學者克拉克、法國學者德沃雷及美國學者馬丁尼斯今天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為下一代數位科技發展鋪平道路。
百年量子力學帶來新的驚喜
量子力學揭示微觀世界的運作方式,舉例來說,一顆普通的球撞到牆壁會彈回,但在量子尺度下,粒子實際上能直接穿過類似的牆壁,這種現象稱為「穿隧效應(tunnelling)」。
量子力學的行為在人們熟知的極微觀層級—例如原子與次原子粒子—已被深入研究;但與描述宏觀世界的古典物理學相比,這些現象往往顯得離奇且難以直覺理解。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的是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Devoret)和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在1980年代進行的實驗,即如何透過超導體製成電路,在宏觀尺度上觀察到量子穿隧效應,證明在特定條件下,量子力學也能影響日常可見的物體行為。
量子技術如今已無所不在,例如電腦微晶片中的電晶體就是一例。
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在聲明中表示,這些實驗展示出「量子世界的奇異特性,在可手持的裝置中實際呈現」。
評審團指出,這些發現「為開發下一代量子技術提供機遇,包括量子加密、量子電腦和量子感測器」。
諾貝爾物理學獎委員會主席艾瑞克森(Olle Eriksson)表示:「能夠慶祝有百年歷史的量子力學不斷帶來新驚喜,令人感到美妙。同時量子力學也極為實用,因為它是所有數位科技的基礎。」
3位得主中有2人與Google有關
現年83歲的克拉克,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教授,72歲的德沃雷則在美國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任教,67歲的馬丁尼斯也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
馬丁尼斯曾在谷歌(Google)擔任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Quantum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ab)負責人,直到2020年。任職Google期間,他所屬的研究團隊於2019年宣稱達成「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即利用次原子粒子特性的電腦,在解題效率上大幅超越全球最強的超級電腦。
而德沃雷除了擔任教授外,也兼任Google量子AI部門的首席科學家。
克拉克透過電話對記者說:「坦白說,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驚喜。我從沒想過這項研究有一天會得到諾貝爾獎的肯定。」
他解釋說,科學家們當初專注於物理實驗,並未意識到後續的實際應用。「我們完全沒想到這項發現會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
他補充說:「我現在是用手機通話,我想你們也是。而手機能夠運作的其中一個根本原因,就是這些研究成果。」

歷屆得主
歷屆得主包括科學史上一些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例如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居禮夫婦(Pierre and Marie Curie)以及量子理論先驅波耳(Niels Bohr)等。
202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由美國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及英國出生的加拿大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他們因為對類神經網路的奠基性發現與發明,使機器學習獲得巨大進展而獲此殊榮。(譯者:劉文瑜/核稿:嚴思祺)1141007
- 量子力學3先驅獲諾貝爾物理獎 克拉克:研究成果讓手機能運作2025/10/07 21:12
- 2025/10/07 21:12
- 2025/10/07 20:2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