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聲稱關稅代價外國承擔 專家揭恐已轉嫁美國消費者

(中央社法蘭克福/華盛頓13日綜合外電報導)初期跡象顯示,美國企業與消費者正在承擔美國總統川普加徵關稅的代價,這與川普之前的說法相矛盾,也使得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對抗通膨任務更形錯綜複雜。
路透社報導,川普曾聲稱外國將為他的保護主義政策付出代價,認為出口商會為了保住在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的立足點而自行吸收關稅成本。
但學術研究、調查與商界看法顯示,在川普新貿易政策的前幾個月中,是美國企業在付這筆帳單,並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未來可能會有更多的漲價。
哈佛大學教授卡瓦洛(Alberto Cavallo)指出:「大部分成本似乎由美國企業承擔…我們觀察到成本逐漸傳遞到消費者價格,呈現明顯的上升壓力。」
白宮發言人表示,「美國人可能會經歷一段關稅造成的過渡期」,但最終成本「將由外國出口商承擔」。
誰吞下關稅?
卡瓦洛與研究員亞馬斯(Paola Llamas)及瓦斯蓋茲(Franco Vasquez)追蹤美國主要線上零售商與實體零售商,從地毯到咖啡等35萬9148項商品的價格變化。
他們發現川普加徵關稅以來,進口商品價格平均上漲4%,國產商品則上漲2%。
其中漲幅最大的進口商品,包括咖啡等美國無法自行生產的商品,或來自土耳其等被嚴厲懲罰國家的商品。
這些漲幅雖顯著,但普遍低於產品所面臨的關稅稅率,意味著賣家吸收了部分成本。
然而,美國進口物價指數(不含關稅)顯示,外國出口商已提高其美元報價,將美元貶值對其貨幣的影響部分轉嫁給美國買家。
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Budget Lab)研究員在部落格中寫道:「這顯示外國生產商並未吸收美國關稅,或僅吸收極少部分,這與先前的經濟研究一致。」
國家出口價格指數也呈現相同趨勢。中國、德國、墨西哥、土耳其與印度的出口商品價格均上升,僅日本例外。
以美元計價的進口價格(不含關稅)今年以來持續上升,略高於2025年前的趨勢線;以外幣計價的進口價格則僅回升至2024年9月的水準。
全面關稅衝擊尚未顯現
川普加徵關稅已將美國平均進口稅率從約2%,推升至預估17%,各界仍在調適,預計需要數月的時間,出口商、進口商與消費者將繼續角力,決定由誰承擔每月約300億美元的關稅成本。
哈佛大學教授卡瓦洛指出:「我們不應預期這是一場一次性的價格躍升,企業正試圖尋找緩衝方式,把漲價分散在更長時間內。」
歐洲車商目前傾向自行吸收較多的成本衝擊,但包括汰漬(Tide)洗衣精製造商寶鹼公司(Procter & Gamble)等消費者產品公司、雷朋(Ray Ban)眼鏡製造商EssilorLuxottica與瑞士手錶品牌Swatch集團等,都已經宣布漲價。
路透追蹤的歐洲、中東與非洲企業中,約72%自川普發動貿易攻勢以來已提高價格。
此外,路透針對Shein與亞馬遜(Amazon)等電商網站分析也顯示,從服飾到電子產品等中國商品在美售價已普遍上漲。
此外,中國推行所謂的「反內捲」政策,鼓勵企業減少競爭、甚至削減部分產能,可能進一步推升太陽能設備等商品的供應價格。
這一切為美國通膨升溫埋下伏筆。聯準會上月因就業市場疲軟而降息,但決策者對關稅引發的通膨是否會消退仍意見分歧。(編譯:劉淑琴)1141013
- 川普聲稱關稅代價外國承擔 專家揭恐已轉嫁美國消費者2025/10/13 17:09
- 2025/10/01 21:08
- 2025/10/01 02: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