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戰略 打造陸權
一旦「四縱四橫」鐵路網建成,再連接跨境高鐵,將有利於歐亞大陸經濟整合,開展陸權時代,與環太平洋經濟整合的海權時代相抗衡。中國大陸左右逢源,勢必影響國際政經新格局。
文/蔡素蓉 (中央社駐北京記者)
2012年12月26日,中國大陸京廣高鐵正式通車。大陸媒體陷入一片狂喜。打開每家電視台、每個廣播電台頻道、每個整點,都可看到或聽到記者連線報導親身試乘從寒冬北京到春意盎然的廣州、不到八小時「簡直像在飛」的2,298公里行程。
京廣高鐵首發G801次列車上午9時從北京西站出發,約下午近5時抵達廣州南站。搭上首班車的民眾與沿線車站的工作人員都顯得興奮。為迎接京廣高鐵通車,一群河南鄭州東站工作人員,每人在制服背後都貼了一個字,合起來就是「京廣高鐵飛」。
當列車要開動時,他們集體下蹲,展現一度在大陸各地掀起模仿風潮的「航母style」,模仿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號成功起降殲15艦載機時,艦載機指揮員在起飛過程中的手勢及動作。
為什麼大陸媒體瘋狂連線報導?因為京廣高鐵標榜是全大陸、也是全世界營運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同時也被視為大陸「中長期鐵路網規畫」的「四縱四橫」裡最重要的「一縱」。京廣高鐵通車,代表大陸高鐵的技術、目標和戰略,邁向一個新里程。
京廣高鐵在建造技術上有很大突破;但一般民眾還是比較關心票價。京廣高鐵被質疑訂價過高;因為從北京到廣州的二等座要人民幣865元(約新台幣4,117元)、一等座、特等座及商務座分別為1,383元、1,645元和2,727元,但普通京廣列車臥鋪票價只需430元。
一位在北京工作、家住在石家莊的王先生說,坐高鐵雖然快一點,但票價比普通鐵路貴40元以上。而京廣高鐵通車後,很多普通列車就不開了,未來恐怕也要「被高鐵了」。
其實,想從北京坐八小時火車到廣州的人可能不多,但若從北京坐火車到河南鄭州只需2.5小時、到湖北武漢約4小時18分,很多商務客就會考慮坐高鐵了,因為往返兩地機場,就要好幾個小時。
因此,京廣高鐵效益不在長途運輸,而在快速區域運輸所帶動、衍生的一系列城鎮化、工業化、資訊化進程,因為京廣高鐵縱貫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六個省市,沿線有28城,近4億人口。
京廣高鐵可以把環渤海經濟圈、中原城市群、關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等經濟區串連起來,促進區域經濟、旅遊、社會協調發展。這正是大陸近年力推城鎮化、擴大內需的目標。
另一方面,京廣高鐵還可有效分擔既有京廣鐵路的客運功能,使京廣鐵路釋出巨大貨運能力,有效緩解大陸京冀、中原、華南等地區客貨運輸瓶頸。鐵道部就曾測算,京廣高鐵通車後,既有京廣鐵路豐台西至武漢北之間,每年可增加貨運能力2,000萬噸左右。
事實上,大陸當局規劃2020年完成「四縱四橫」,屆時全大陸鐵路營運里程目標為12萬公里;其中,主要繁忙幹線在高鐵通車後,實現客貨分流。
正所謂「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對許多中小城市而言,不僅帶來人流、物流、資訊流,貨運更可由普通鐵路分擔,活絡區域經濟。
更重要的是,透過高速鐵路網的快速運輸能力,將有助於大陸官方「西部大開發」政策,也有助於中共維穩,加強對邊疆地區政治、軍事、經濟的支持與控制。
但大陸高鐵戰略意義遠遠不僅於此,其中還蘊含了陸權戰略。一旦四縱四橫鐵路網建成,再連接跨境高鐵,將有利於歐亞大陸經濟整合,開展陸權時代,與環太平洋經濟整合的海權時代相抗衡。中國大陸左右逢源,勢必影響國際政經新格局。
大陸初步規劃出可抵達17國、三大路線的跨境高鐵。其中,歐亞高鐵由黑龍江省出發,橫跨俄羅斯到西歐;中亞高鐵由新疆出發,經哈薩克、烏茲別克、土庫曼、伊朗、土耳其等國,最終到德國;泛亞高鐵由大陸雲南昆明出發,經越南、柬埔寨、泰國(或由昆明經緬甸到泰國)、馬來西亞到新加坡。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高柏所寫的《高鐵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一書分析,規劃中的跨境高鐵,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復興,可推動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也使埃及、土耳其、伊朗等古代文明大國有機會再現當年繁榮。
高柏認為,歐亞經濟圈將為大陸提供新的出口市場、原料及能源來源,進而開啟陸權時代,可與環太平洋經濟整合所代表的海權時代相抗衡,特別是針對美國積極重返亞太、且極力催生跨太平洋合作夥伴協議。
這意味著大陸向東可投入環太平洋經濟整合,打造海權強國;向西則是陸權大國,可形塑國際政治經濟新格局。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