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3年2月號
這兩年,台灣面臨成長平緩等困難,但並不代表台灣真的落後或倒退了。《全球中央》雜誌要帶著大家找回台灣的競爭力和自信。我們從回顧台灣60年來的經濟發展開始,再從知名外商眼中看台灣的優勢,從而認知:台灣絕不是起不了,而是了不起;台灣不僅曾經崛起,還可以再起。
《全球中央》2013年2月號

搶人大作戰 星國成功致富

2013/1/30 15:47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為4萬3,867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但新加坡幾乎沒有天然資源,能做的就是「從外頭引進資源」,而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引進外國人力。

文、攝影/呂欣憓 (中央社駐新加坡記者)

新加坡面積700多平方公里,僅約台北市的2.5倍大,人口500多萬。但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2010年新加坡國內生產毛額(GDP)為2,273多億美元,人均GDP則為4萬3,867美元,首次超越日本成為亞洲第一,新加坡怎麼辦到的?

新加坡政府近幾年發展的主力產業包括金融、旅遊、運輸、電子、製藥和石化,為的是分散風險,確保新加坡不受國際景氣太大衝擊。

新加坡人自稱新加坡是世界地圖上的一個小紅點,身為一個小島國,新加坡幾乎沒有天然資源,既然本身沒有資源,新加坡能做的,就是「從外頭引進資源」。

新加坡政府知道必須要找到在東南亞的定位,也清楚自己的地理位置有優勢,因此制定一系列的法規與政策,包括租稅優惠、簡便手續,吸引外國公司進駐,打造所謂的「總部經濟」,7,000多家外國公司在新加坡投資或有據點,超過一半以上設有營運總部。

除了引進外國投資、外國公司,新加坡發展最重要的一環,在於引進外國人力。

南洋理工大學研究生課程及專業發展院院長鄭炳祥原在美國任教,七年前來到新加坡,待了六年拿到公民權,以新加坡近年來收緊的人力政策來說,六年拿到公民權算速度相當快。

鄭炳祥說,在新加坡工作薪水高固然是一個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只要有貢獻就會被認可」,才是他喜歡在新加坡工作最主要的原因,而且新加坡政府願意投資很多錢在教育上,「因為這個國家沒有資源,人才就是唯一的資源」。

新加坡的人才政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吸引高階白領,另一部分則是引進藍領勞力,填補新加坡人不願做的低薪工作的人力空缺。

新加坡的白領人才培育以菁英為導向,培育自己的人才,也網羅各國的人才。培育自家人才方面,新加坡政府每年頒發的總統獎學金,就是挑出最優秀的學生,一路從高中開始栽培,目前許多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都是當年總統獎學金的得主。

新加坡也發給外國學生獎學金,如果留學生拿新加坡政府發的獎學金,畢業之後還要在新加坡留三到五年,藉此留住外國優秀的學生成為新加坡的人力。

另外新加坡政府也提供為期半年的旅遊工作准證給八個先進國家,包括美國、英國、紐西蘭、日本、德國、法國、澳大利亞和香港等地的大學生,增加他們未來到新加坡工作的誘因。

而為了確保每個行業都吸引到需要的人,新加坡政府發給外國人的工作證依照收入分成很多種等級,每個等級發給的年限和能夠享受的福利都不一樣,等級越高福利越好,新加坡政府就是靠著分層的制度,確保所有人力都能達到最高效益。

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院長楊賢說,新加坡政府不只用政策吸引人才,還要打造一個人才願意來的環境,例如做好交通運輸系統和學校教育,「這是所謂的拉力概念(Pull concept)」。

在花旗銀行任職高階主管的高先生,曾在美國花旗銀行以及香港摩根史坦利工作,來到新加坡,看上的就是歐美經濟風暴後,亞洲蓬勃發展的機會。

對於許多人認為台灣人到新加坡工作是因為高薪,高先生說以金融界來說,到哪裡薪水都不會差太多,但是一個國家政治穩定與否,治安好不好,教育優不優良,才是外國人會考量的主要因素。

談及台灣近期熱議的人才流失問題,楊賢說,人才本來在國際上就是流通的,例如紐約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才,紐約人也往外發展,「重點在於有出也要有進」。

楊賢指出,新加坡政府這幾年在城市規畫、房地產管理、生技醫療等產業著力甚深,每個產業都會吸引一定的外國人力,「重點在於維持一個大環境(keep a big playground),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

不過新加坡在過去十年大量引進外國人,已經開始造成新加坡人的壓力及恐慌,且在大量開放外來人才的同時,新加坡並非沒有付出社會代價,公共運輸的擁擠、和外國人競爭的壓力,以及留學生失序的表現,都讓新加坡社會隱隱浮起一股排外情緒。

「新加坡人優先」的聲音越來越大,因此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去年國慶談話時提到,新加坡將從現在的三所大學增加到五所,提升高等教育的能量,也提高新加坡人的素質。

或許是腳步太快,新加坡政府開始調整節奏,逐漸收緊外國人力,不管白領或藍領勞力的工作證發放數量都比以前少,被拒簽的機率變高,或者工作證被降級的事情也時有耳聞。

因為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一席台灣人才流失的談話,讓台灣上下都開始緊張檢討起人才流失的問題,但人才流動是自然現象,台灣是否真的有大規模流失人才,還有待商榷。

如同楊賢所說,人才要有出有進,怎麼打造整體環境和簡化手續、增加人才來台的誘因,人才在台灣是否有發揮空間或感到被重視,都是要思考的問題。

如果要學新加坡引進外國人才,台灣要思考的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外國人才?哪一塊領域是台灣人所不足和缺乏的,想清楚之後才能對症下藥,而非一窩蜂喊沒人才卻不知道到底沒有在哪裡。

與此同時,台灣也不必妄自菲薄,新加坡吸引的人才是要有產值和產能的人才,一切以經濟效益為最高導向,但台灣多元的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培植了無數文學和藝術人才,使台灣成為華人圈中的文化領頭羊,這是砸再多錢,一時半刻都不可能擁有的成果。(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學費房價自殺率 南韓三高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