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翠華中學神還原:《返校》場景解密

場景的選擇,常常決定了觀眾對一部電影的最終印象。
2019/11/3
文:洪健倫/攝影:裴禛/劇照、影片提供:影一製作所

前言

你還記得電影《返校》神還原的「翠華中學」,或是盧貝松(Luc Besson)的《露西》(Lucy)裡,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開槍駁火的本地海產店,甚至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沉默》(Silence)中,那個以台灣地景建構的日本村莊?

儘管電影故事多半虛構,現實世界還是要能找到拍攝舞台。但這些場景從何而來,又是誰找到?電影幕後團隊中的「場景經理」與場景組,就是關鍵人物。但世界如此大,他們又怎麼幫電影「神」到這些場景?

這一期的「文化+」走訪4名台灣電影業界的專業場景經理,從《返校》的林俞均如何和劇組合作,神還原「翠華中學」,到《露西》的陳建佑與《沉默》的張一德,如何在歐美專業的分工制度下,讓台灣風貌走上國際大銀幕。導演魏德聖新片計畫「台灣三部曲」劇組中的陳彥翰,則透過這個籌備中的計畫,讓我們看到場景工作的進行式。

今年6月的開學日,開拍已2年多的《返校》電影版公布首支預告。影片中,貼滿封條的陰暗學校走廊、學校旁的樹林,以及陰森可怕的學校禮堂,都將原版遊戲之中的關鍵場景「神還原」,立刻在網友與媒體間引起熱烈討論。 

電影公司7月進一步釋出幕後花絮「翠華中學返校日」,將遊戲中發生在「翠華中學」的重要場景與電影畫面一一比對,再次引發網路好評。電影上映後,更有網友找出「翠華中學」的取景地,也讓這間位於屏東,至今已閒置18年的校舍,一夕成為影迷朝聖景點。 

還魂《返校》虛擬世界裡的「翠華中學」,關鍵人物就是場景經理林俞均。 

林俞均從2014年的《KANO》開始踏入場景工作。他曾是吳宇森的《太平輪》與盧貝松的《露西》的場景組員,也是《健忘村》與《花甲大人轉男孩》的場景經理,最近在Netflix的台灣原創影集《罪夢者》,亦擔任場景經理的工作。

場景經理 Location Manager

場景經理與場景組,在台灣多半歸在製片組之下。場景經理負責統籌勘景、租借、管理,並依照劇本與導演組、美術組需求,發想場景、分配勘景,再將選項提供製片組、導演組、美術組參考。

在拍攝現場,場景組則是劇組與場地提供方的中介協調者,因此在中國大陸與不少台灣劇組中,又稱作「外聯製片」。

還原遊戲畫面 或 真正的1960年代?

《返校》已有原著遊戲作參考,但不代表《返校》的找景工作輕鬆。林俞均說,一開始接到劇本,確實曾以為這個任務應該很單純。

但是,魔鬼永遠藏在細節裡。林俞均說:「你如果仔細玩遊戲,會發現它的場景很跳。」很多情節的場景推進,在遊戲中看起來很合理,「當我們把遊戲場景落實到現實世界,差距就開始產生。」

導演徐漢強希望場景盡量貼合故事發生的1960年代,讓觀眾更能進入時代氛圍;劇組將現實世界裡的「翠華中學」設定了幾個大方向:它必須是在1960年就存在的學校、校園建築也希望是「口」字型為主,呈現空間的封閉感。

此外,徐漢強也點出:「翠華中學要出現3種不同的樣貌:使用中的校園、陷入惡夢世界的鬼域,以及片尾出現的荒廢校園。拍攝場地必須能負擔劇組讓校舍在這3種陳設方式間切換。」

為了貼近時代,美術組先幫場景組提供許多背景資料,瞭解那個時代校園應有的樣貌,林俞均舉例,那個時代的高中,可能多半都是沿用日治時期校舍,因此外貌多以紅磚牆、混凝土修建。林俞均說:「遊戲中走廊上出現的二丁掛磁磚牆,反而更接近七年級生記憶中的校園。」

《返校》劇組希望現實世界的翠華中學,能貼近1960年代校園的真實樣貌。(影一製作所提供)

為了在現實世界中找到翠華中學,林俞均前後共找了123間學校。但林俞均點出,他們實地走訪一輪後發現,「符合時代背景的學校,大部分都很小,有些學校的教室就只有一排。」 

推敲箇中原因,林俞均猜測:「1960年代的台灣,可以讀書很難得,能讀到高中,就像現在我們念研究所,大部分時間就是讀書。有一棟校舍就已經很好,很少有完善的操場。」 

他們也曾考慮仍在使用中的學校,但這些學校隨著時代腳步,難免增設新校舍,增加攝影操作負擔與後製工作量。林俞均說:「例如建國中學校內有一棟歷史建物,但也在剩餘校區蓋了不少新大樓,因此學校中可能還有1980、90年代或更新的建築。」 

此外,仍在使用的學校,能配合搭景拍攝的時間有限,因此場景組開始轉往尋找廢棄校舍。林俞均說:「全台廢棄學校剩下不多,去掉我們沒去的台東,我們總共看了15間廢棄學校。」 

最後,劇組選擇落腳在屏東一間當時已閒置17年的高職校舍。雖然在屏東拍攝,會有劇組住宿與後勤補給的困難,但林俞均解釋:「大家覺得這個校舍空間很完整,它的格局雖然不是「口」字型,但還是有一個ㄇ字。它的破舊感,更是符合遊戲最後的廢校畫面,美術組要整理起來花費的力氣最小。它也是我們看的所有廢校中,唯一沒有危樓的建築。」 

不過,這間學校建於1972年,與劇組一開始鎖定的時代還是有落差,但它有一些走廊跟返校的場景更接近。林俞均說,此時劇組就面臨一個抉擇:「你要像遊戲,還是讓觀眾知道那個年代建築應有的樣貌?」 

劇組最後的選擇,還是先貼近遊戲,林俞均說:「大部分的人還是玩過、看過遊戲畫面,我們想先對遊戲迷交代。」

《返校》在屏東廢棄校園取景,除因結構較完整,走廊樣貌也更貼近遊戲畫面。(影一製作所提供)
《返校》美術組為翠華中學所繪製的場景氛圍圖。(影一製作所提供)

廢校變成製片廠 空間規畫有準備


屏東這所閒置多年的廢校,就此成為《返校》的「製片廠」。ㄇ字形校舍是主場景,開口處額外搭出一條迴廊,用以呈現曲折的空間感。主建築後方還有年代較新的校舍,算是劇組的「後場」,可讓演員與劇組準備、休息。

但是,閒置了17年的建築,整理起來煞費功夫。林俞均回憶,眾人一開始到校舍勘景時,一定要穿長褲長袖,「只要去到陰暗的地方,隨時有跳蚤附到腳上,褲管上都是一顆顆的跳蚤,雖然一拍就掉。但回家後,身上還是會有蚊蟲叮咬的疹子。」為了讓整個劇組有比較好的工作環境,「從整理好環境到搭好場景,大約花了一個半月」。

為了配合劇情,主校舍拆分成了2個區域,劇組保留了一間教室與部分走廊,僅做基本清潔,但維持原本的棄用狀態,這是片尾最後的廢校畫面;其他校舍則重新整理、上漆,還原仍在使用中的樣貌,用以拍攝學生上課、老師辦公、與憲兵在升旗時進入校園強押老師的場景。

之後,美術組再將牆面噴黑,貼上封條、忌中字條與符咒等,把校園化身為鬼域,進行第2部份的拍攝,以及片尾的劇情。完成學校場景的拍攝後,美術組再將場地復原,拆除布景、牆面漆白,歸還場地。

場景組與美術組先將校舍整理成正常使用的樣貌,牆面也都全部重新漆白。(影一製作所提供)
拍攝完正常校園後,美術組開始將走廊牆壁噴黑,並貼上道具封條與符咒,校舍化身為鬼域。(影一製作所提供)

走出校園,施展電影魔法

徐漢強說:「這間學校的結構還是相對簡單,有一些戲,仍無法在這間學校完成。」林俞均也表示,如果一直拍攝教室與走廊,在畫面上也缺少變化,因此,有些場景則拉到其他地方拍攝。

例如學校的防空洞,與掛滿「忌中」大布條的地下通道,其實是在台中菸葉廠拍攝。但徐漢強說,「其實拍攝現場那條通道盡頭是沒有建築物的,我們在通道盡頭另外做了一個假門,在建築物外面搭了一間防空洞,拼出整個場景。」

徐漢強也笑說,這個拍攝場地的CP值很高:「張老師被槍決的場景、工友室,也是都是在這邊拍的。」除此之外,魏仲廷偷偷拿書給方芮欣的地方、方芮欣告密的場景,也都是分別在台中、高雄等地拍攝,再透過剪接,讓觀眾以為都發生在同一個學校裡。

地下通道的場景氛圍圖。(影一製作所提供)
美術組正在製作防空洞場景。(影一製作所提供)

此外,張老師的宿舍、方家室內與街景,也需要強烈的時代感,因此選在保留時代樣貌的高雄黃埔新村拍攝。也因為這樣,結束屏東學校場景一個月的拍攝工作後,劇組就一路由南往北拍上來。

雖然這些零散的場景看似不多,但林俞均說,「包含方家、老師宿舍、墓園、禮堂、老街、地下通道、樹林、土地公廟等場景,所有場景大約找了228個,再由劇組從中篩選。」

林俞均說,場景組雖然花最多精力時間找尋學校,「但其他場景才是真正挑戰。」其中,又以方芮欣跟張老師約會的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才是這次找景過程中最難的。

林俞均表示,尋找這些雜景時,距開拍越來越近,前期資金多數也投入了學校場景。因此他們的任務是要找到符合年代需求的場地,但背景又必須盡可能減少現代建築、以減少後製負擔。

除了這些現實條件外,林俞均說尋找約會場景最難的,是在發想階段受到很多「思想上的挫折」。

林俞均指出,田野調查時向長輩們徵詢意見,得知當時情侶幽會多在山邊、田邊或河畔,「但是老師和學生在這樣的地點約會也很怪,感覺不那麼純潔」,他與劇組覺得,「老師跟方芮欣雖因時代氛圍阻隔,但彼此還是有單純的互相愛慕。」

最後,林俞均才想到神社:一方面符合年代要求,二來神社前面還是有行人、街燈,環境不那麼隱密,讓兩人的約會看起來就像聊天討論。「但其實這時已接近開拍,加上桃園神社又是國定古蹟,拍攝也要特別小心。」

林俞均表示,他為了發想《返校》方芮欣與張老師約會的場地傷透腦筋,最後才想到在神社前面取景,對於劇情與時代感而言,最合情合理。
方芮欣與張老師約會的場景在桃園神社(桃園忠烈祠)取景,是林俞均的建議。(影一製作所提供)

禮堂 戲裡戲外的大魔王

《返校》的劇情在禮堂中達到高潮,在銀幕之外,建立禮堂這個場景卻是執行與經費的最大挑戰之一。你以為方芮欣在屏東的校舍裡穿過走廊推開了門,就真的進入禮堂嗎?其實沒有!

「翠華中學」的禮堂,並沒有在屏東校舍的走廊盡頭,而是在台北中影公司的攝影棚,是劇組從無到有搭出來的,也是《返校》拍攝的最後一站。

徐漢強說,劇組使用的校舍原本是職業學校,學校的禮堂很簡單,就像一間特別寬敞的教室,空間不像一般中學那樣挑高,在片中,它被當作搭建讀書會的場景。

林俞均則解釋,「搭景雖然對拍攝技術執行而言,是最好的選項,但對於製作層面而言,搭景一切得從零開始,花費動輒數百萬,永遠是最貴的選項。在一般國片中,能不搭景就不搭景。」

《返校》禮堂的場景氛圍圖。(影一製作所提供)

因此,場景組一開始仍嘗試尋找禮堂場景,林俞均說:「單就禮堂場景,我們也找了60幾個。但符合這個年代的禮堂,都是國定古蹟或歷史建物。」但在這場戲中,禮堂必須布置上吊的人偶,還要灑血,美術組還可能要針對場景樣貌加工,才能還原遊戲中的畫面。但歷史建築能夠操作的空間很有限,建築結構的承重能力,也要審慎考量。

面對限制重重的實景與昂貴的搭景,林俞均說:「這時候就是創作與製作的拔河。監製烈姐(李烈)不斷掙扎,在必須下最終決定的最後一天晚上,才決定在中影搭景。」對於原本是場景組任務的林俞均而言,「是烈姐扛下了這個景。」

幾經掙扎《返校》監製李烈還是決定耗費鉅資,在中影攝影棚搭設禮堂場景。(影一製作所提供)

搭景雖然解除了很多現實限制,但魔鬼仍藏在許多細節裡。在徐漢強眼中,搭景不一定是最好的選擇,徐漢強說:「不管景搭得再好、做舊再細緻到位,你還是會覺得它不是真的。因此在拍攝過程中遇到搭景,打光就要更小心,或是反而讓畫面更戲劇化,去減少布景的不真實感。」

徐漢強表示,一開始在攝影棚中看到搭出來的禮堂,一方面精美程度讓他驚喜,但有時還是擔心「太漂亮」,「這時就需要微調,將做得太滿的質感降低」,例如玻璃或木頭顏色太新,就要在拍攝時靠美術、攝影、燈光等部門修正,「甚至在後製期,我們也用大量特效調整很多細節的質感。我們的特效數量龐大,有一部份就在做這一塊。」

《返校》雖然是一部以學校為主場景的電影,但要完美神還原遊戲中的「翠華中學」,靠的其實仍是整個電影團隊,發揮跳脫框架的創意與想像力,才能在校園之外,找到更多畫面,賦予電影更到位的鬼魅氛圍,與更鮮活的生命力。

172.30.14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