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建城150週年 明華園量身打造史詩大戲瑯嶠風雲

(中央社記者黃郁菁屏東縣12日電)恆春建城150週年,明華園戲劇總團量身打造唯一的一場史詩大戲「瑯嶠風雲」,以古城為幕,由無敵小生孫翠鳳領銜主演;10月4日晚間7時,恆春聯福磚窯前草皮免費沉浸歷史現場般震撼體驗。
屏東縣政府文化處今天發布新聞稿表示,明華園戲劇總團為恆春建城150週年打造紀念大戲「瑯嶠風雲」,以「羅妹號事件」、「牡丹社事件」及清廷立縣建城為主軸,融入族群對立與合作張力,展現恆春多元共生文化樣貌;故事自1871年琉球船難展開,交織原住民領袖潘文杰、義士陳尊賢、義軍陳福傳等人物群像,刻畫面對戰爭與命運抉擇的壯烈情節。
文化處表示,演出舞台設於古城牆與磚窯場之間,以古城為幕、結合火舞等視覺效果,營造出壯闊沉浸式觀戲氛圍,帶領觀眾穿越時空,猶如置身歷史現場般震撼。
文化處指出,150年前恆春古城因軍事防禦而築,守護半島居民,150年來見證半島人文歷史與精神傳承,成為承載文化記憶重要堡壘;如今鄰近古城的恆春文化中心,正承接守護文化使命,讓半島民謠與故事,如同綿延古城生生不息。
文化處提及,恆春建城150週年活動以明華園「瑯嶠風雲」揭開重要文化扉頁,接續還有10月15日登場的「半島世界歌謠祭」,集結多國樂團,展現恆春與世界文化交流;「南國漫讀節」講座則首次走進恆春,邀請國際級與台灣知名作家齊聚,從文學走入旅行,重新認識這片土地,透過戲劇、音樂、閱讀、走讀,不僅回望歷史,更以文化力量邁向下一個150年。
恆春舊稱琅嶠,1867年「羅妹號事件」因美國籍商船羅妹號在外海觸礁,倖存船長及船員等人在墾丁一帶上岸,因誤闖排灣族領地而遭出草,引發美國出兵,後簽訂「南岬之盟」。
「牡丹社事件」則起於1871年宮古島納貢船海難,54名琉球人誤入排灣族部落殞命,成為1874年日本出兵台灣重要導火線;清廷體認到恆春半島戰略與治理重要性,派官員沈葆楨來台處理善後,於1875年興建「恆春縣城」,1879年落成。(編輯:陳仁華)114091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