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落傳統農耕知識飲食文化 為花蓮原民「保種」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6日電)花蓮是台灣原住民族人口最多的縣市,花蓮區農改場透過耆老口述與田野調查,重現原生種子與植物,並將蘊含生活哲學與生態智慧記錄出版,盼部落以此為基礎打造具特色農產業。
農業部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繼去年出版「發芽」一書,今年接續推出「保種」,持續記錄與整理原住民的傳統農耕知識與飲食文化,為這份珍貴的智慧與記憶留下深刻印記。今天舉行新書發表,邀請作者以及書中受訪的部落族人,分享田野故事。
花蓮區農業改良場長楊大吉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透過耆老的口述與田野調查,將土地與生活記憶重現。看似平凡的種子與植物,蘊含族群的生活哲學與生態智慧。這些資訊如果未有系統保存,將與下一代產生斷層,對原住民文化保存相當不利,所以與在地學校合作,如食農教育、類似工作坊等。
楊大吉指出,農業部4年前啟動「找回原力計畫」,希望地方傳統農耕知識作為農業轉型的重要參考;不管任何物種、食材,能夠在地形成產業,盡可能融入自然生態技術,或者是把原有的文化在再次展現,創造產值或產業,讓年輕人回流到部落裡,將是一個長長久久永續的經營。
楊大吉說,每年盤點5、6個部落去,相信經由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累積到相當多資訊。在花蓮這片世代耕作的土地上,記錄原住民族尊重土地、順應時序、與自然共生的農耕智慧,將散落在部落日常中的耕作技術、飲食文化與故事,轉化為可被閱讀與傳承的知識資產,期盼喚起社會大眾對「保種」議題的重視與支持,也為永續農業發展奠定文化的基礎。
作者陳美齡說明,每顆種子都是獨一無二,因應不同氣候環境,種子長出不同的韌性,旱地裡,仍可見小米、油芒等,其中古老的旱稻(falinono)是很重要的作物,甚至在祭儀上面,都有它重要的位置。
陳美齡指出,從與長輩的訪談中,了解族群的遷徙;而蘊藏在每一顆種子裡,不僅是生命的延續,更有文化的交融,及整個自然的力量;花蓮豐富的族群文化,如同每顆獨特的種子,期待能被更多人認識並看見。(編輯:陳清芳)1141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