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投書華盛頓郵報 向全球揭示台灣核心戰略4大方向
(中央社記者溫貴香台北26日電)總統賴清德投書美國重要媒體「華盛頓郵報」,向全球闡述台灣面對區域安全變局的核心戰略4大重點方向,深化印太友盟與全球夥伴合作、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投資、擴大國內國防軍工產業基礎、穩健堅定於守護國家主權。
根據總統府新聞稿,賴總統寫給「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投書於美東時間25日刊出,文中強調政府提高國防支出捍衛台灣民主的決心,包括將提出一項400億美元(約新台幣1.25兆)的追加國防預算,不僅用於重大對美軍購,也會大幅強化台灣不對稱作戰能力,以增強嚇阻。
華盛頓郵報創立於1877年,是美國具有全球知名度且最具影響力的新聞機構之一。
根據總統府新聞稿,總統藉此投書向全球闡述台灣面對區域安全變局的核心戰略,展示台灣在印太地緣政治中的定位正產生著重要變化:台灣透過更積極的合作、更堅定的國防投入與更明確的主權立場,將自身角色定位在區域穩定的共同維護者。
投書內容可歸納出4個方向,勾勒台灣在安全架構中的位置與新策略,首先是深化印太友盟與全球夥伴合作。賴總統投書清楚揭示台灣將持續深化與民主國家的安全合作。
台灣關係法
Q:台灣關係法是怎麼來的?
A:1978年12月美國卡特政府宣布將於1979年元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中斷與中華民國(當今的台灣)最早於1913年建立的外交關係。中華民國在美國國會的眾多支持者為了維繫與台灣的各種非官方關係,推動台灣關係法(The Taiwan Relations Act)的立法,4月10日經卡特總統簽署後,追溯自1979年1月1日生效。
Q:台灣關係法的性質是什麼?
A:台灣關係法是美國的國內法,共18個條文,中文版約4600字。美國國內有人主張,因為它是法律,位階高於華府與北京的3個聯合公報(1972年上海公報、1979年建交公報與1982年的八一七公報)。中方則主張3個聯合公報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外交文件。
Q:台灣關係法對台灣有哪些重要性?
A:台灣關係法與美中雙方簽訂的3個聯合公報常被稱為「1法3公報」,它們共同形成美國對台海兩岸政策的主要架構。
除了授權行政部門「繼續維持美國人民與在台灣人民間之商業、文化及其他關係,以促進美國外交政策,並為其他目的」,台灣關係法開宗明義點出此法是要「協助維持西太平洋的和平、安全與穩定」。
台灣關係法最能體現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的部分,是它的第2條B款指出:西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及安定符合美國的政治、安全及經濟利益,而且是國際關切的事務;美國決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之舉,是以台灣的前途將以和平方式決定的期望為基礎;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決定台灣的前途之舉 — 包括使用經濟抵制及禁運手段在內,將被視為對西太平洋地區和平及安定的威脅,而為美國所嚴重關切;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人民;維持美國的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形式的高壓手段,而危及台灣人民安全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行動。
美國對台軍售以及美台之間在國防台灣方面的合作,都是根據以上條文。
Q:台灣關係法有無補強措施?
A:有。美國雷根政府在與中國簽署八一七公報的同時,私下向台灣提出「6項保證」,主要是抵消八一七公報有關美國對台軍售應逐年遞減的條文。2016年,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分別通過共同決議案,小幅調整對台6項保證的內容,並形諸國會文書,但這兩項共同決議案僅表達國會立場,並無法律約束力:
- 美國不贊成對台軍售設定期限
- 美國不認為可在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扮演調停角色
- 美國不會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談判
- 美國對台灣主權的長期立場沒有改變
- 美國並無計劃修改台灣關係法
- 八一七公報的內容不表示美國在對台軍售之前會徵詢北京意見
此外,美國國會有部分友台議員認為,台灣關係法對於台灣一旦遭到中國軍事侵略,美國應如何因應的規範不夠明確(所謂的戰略模糊),因此在2000年提出台灣安全加強法,但並未通過。
2018年3月,川普總統將台灣旅行法(The Taiwan Travel Act)簽署生效,代表台美官員互訪的層級可以提高。
台海議題已從區域議題提升為國際公共安全的重要項目。台灣被更多民主國家視為印太穩定的一環,而非單純的地緣政治衝突點,透過深化跨國合作,台灣正逐步嵌入全球安全網絡之中。
第二,台灣現代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投資。總統提到,台灣國防預算已近年翻倍,明年將提升至GDP的3.3%,2030年前目標達5%。同時,政府將提出歷史性國防特別預算,象徵自我防衛決心。總統強調,奉行「實力帶來和平」理念,台灣對於和平穩定的貢獻從未動搖,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比台灣本身更有決心來守護台灣的未來與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現狀。
這篇投書凸顯台灣正採取更積極的軍事準備,以面對日益升高的威脅。國防預算擴張幅度前所未有,顯示賴清德總統已經預期未來安全環境將更具挑戰性,並且將強化自我防衛化為具體行動,不以依賴盟友維持和平為預想。
第三,擴大國內國防軍工產業基礎。賴總統表示,未來將增加對新興科技的投資,以及擴大台灣國防產業的基礎,其中利用台灣科技與製造業的優勢來強化國防產供應鏈及加速先進系統的部署,並及時應處新興威脅,這將為國內外創造國防工業與新興產業的諸多工作機會。
總統在文章中重申,將加快打造「台灣之盾」(T-Dome),建構分層防禦,有效攔截解放軍飛彈、火箭、無人機及戰機威脅的防空系統。另外更重要的是強調結合人工智慧驅動及無人化平台,在創新與科技加持下,這些戰力將使台灣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願景。
涉外人士指出,投書中這段內容揭示另一層戰略意涵即是「國防自主正與產業升級相互結合」。面對科技戰、供應鏈風險與軍事威脅,台灣正試圖透過軍工產業布局創造「國防安全產業鏈生產力」,不僅提升戰備,也帶動經濟。
第四,穩健堅定於守護國家主權。總統指出,台灣致力於維繫區域和平與穩定,即使中國人民解放軍持續侵擾台灣鄰近區域,並進行試探性突破第一島鏈的軍演,台灣始終保持冷靜及穩健,並堅定應對各項威脅和挑戰。衝突的風險成本必須永遠大於追求和平的代價,而這項原則體現在國防改革的步伐,以及維護兩岸現狀的堅定決心上。
涉外人士表示,台灣在軍事壓力下的準則是不挑釁、不退讓,以穩健方式維持現狀並提升嚇阻。這項立場對國際社會具象徵性,讓外界理解台灣是和平穩定的行動者。
涉外人士解讀指出,總統的投書內容展現,台灣正以更清晰的戰略架構回應區域挑戰。透過深化合作、提升防衛、強化軍工與堅守主權,台灣逐步形成印太安全秩序中的新角色,一個能夠提供穩定、連結夥伴、並以自我實力維護和平的戰略行為者。這篇投書不只是政策說明,更是台灣向世界展示堅定自我防衛的重要里程碑。(編輯:蘇龍麒)1141126
- 總統投書華盛頓郵報 向全球揭示台灣核心戰略4大方向2025/11/26 08:38
- 2025/11/26 06:49
- 2025/11/25 20:3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