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鑑花蓮經驗 季連成倡設專責收容中心與防救災單位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台北26日電)協調花蓮救災的行政院政務委員季連成今天建議,政府可以成立專責化收容中心,思考以歸零思維,成立專責防救災機制單位;此外,面對天災的救災狀態與戰災接近,台灣可討論套用天災的救援經驗,轉移至全社會防衛韌性中。
內政部舉辦「2025突發性重大天然災害危機處理及應變管理國際論壇」,以花蓮堰塞湖災害為例,聚焦災害預防機制等5大主題,季連成今天出席論壇閉幕式並致詞。
季連成說,理論與實際救災仍有很大差距,像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害,以學校、活動中心與教會收容災民,但無法長時間收容,也不像想像中的收容中心那樣完整。
季連成表示,後來政府補貼民眾分流到飯店、民宿,但這並非長久之計,這次經驗讓他了解到,平常是否要建立一個專責化的收容中心,並建構完整收容機制,畢竟台灣面對地震與極端氣候災害,一定會面臨收容問題。
季連成說,他也認為要建立一個專責災害防救機制,目前行政院設有災害防救辦公室,但縣市政府的災防辦公室並非實體設置,因此當地方面臨重大災害且無法處理時,政府就會失能。
季連成表示,從中央到縣市政府,是否要以歸零思維,成立專責的防救災機制單位,甚至行政院災防辦公室都要重新做組織調整;他也已經提出,可以馬上擔任這個機制的召集人,希望整合各部會與縣市政府意見,成立一個國家專屬的防災機制,而不是以任務編組型態來面對大災難。
季連成說,目前縣市政府只有消防局能救災,但消防人員工作非常複雜,且大面積災害不是一個消防局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也不是每個民選縣市首長都有處理災害的專業經驗,因此是否能在副縣市長之下,聘請一位災害副首長成立一個災害專責局處,並統一事權,有共同語言做災防工作,效率是不是會更好、沿用幾十年的組織是否該調整,值得思考。
季連成也說,台灣面臨災害的同時,國家處境也非常為難;防災三階段「防災、救援、復原」與戰災狀態有異曲同工之妙,以俄烏戰爭為例,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前,就是烏克蘭的防災階段,要先撤離、疏散、避災;災害救援與復原階段,在戰災時也是同樣概念。
季連成也建議,台灣在戰災準備工作上,可討論套用天然災害的救援經驗與教訓,轉移到全社會防衛韌性中。
此外,季連成接受媒體聯訪被問及,若身兼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徵召他參選縣市長是否會答應時說,「我會很老實、很誠懇地跟總統報告,我沒有這個意願」,他覺得在政府部門做事比在縣市政府更有成就感。(編輯:謝佳珍)1141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