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糖癮:甜味背後的文化情感與健康隱憂

推薦閱讀
記者自幼移民至巴西,記得初抵聖保羅那一年,最奢侈的花費莫過於每週日在市集購買一小袋傳統甜點。那甜味與香氣,總能在異鄉帶來慰藉,也讓人首次意識到,甜點不只是食物,更是一種情感連結。
巴西甜點文化可追溯至16世紀葡萄牙殖民時期。隨著甘蔗種植迅速擴張,糖逐漸取代蜂蜜,成為主要甜味來源。修道院在保存與創新食譜方面扮演關鍵角色,蛋黃與糖的組合成為今日巴西甜點的基礎。
在里約熱內盧州濱海歷史古城巴拉奇(Paraty),記者曾遇見一名街頭小販。他的祖先在18至19世紀奴隸制度盛行的年代,是一名「賺錢的女奴」(escrava de ganho),靠販售椰子糖(cocada)與椰黃乳酪小蛋糕(queijadinha)等甜點維持生計。如今,到他這一代,甜點不僅是謀生手段,更是代代相傳的驕傲與身分象徵。
當時,他微笑著說:「甜點,是我們活下去的方式,也是我們的驕傲。」那句話,像糖一樣黏在記者心頭,久久不散。

非洲奴隸與原住民將甘蔗汁、熱帶水果與蜂蜜融入甜品,創造出風味多樣的甜點。他們的創意與堅韌,讓巴西的甜味不只是糖,而是文化融合。
進入20世紀,煉乳的出現徹底改變巴西甜點面貌。瑞士食品大廠雀巢統計,約94%巴西家庭使用煉乳,每人每年平均消耗達6.5公斤。這種濃郁甜味成為布丁、慕斯與巧克力球布里加德羅(Brigadeiro)的靈魂。
布里加德羅也是記者第一次學會自己做的巴西甜點,簡單卻充滿魔力。它誕生於1945年,原是總統候選人葛梅斯(Eduardo Gomes)競選活動中的募款點心,如今已成為巴西人生日派對與家庭聚會必備甜品。

然而,甜點所帶來的幸福感也伴隨著健康警訊。研究指出,巴西甜點含糖量比其他國家平均高出約50%。例如,巴西的胡蘿蔔蛋糕糖量是英國版本的兩倍;煉乳每100克含糖55克,難怪巴西甜點如此「甜」。
巴西人每天平均攝取糖量約80克,遠超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上限。醫療界因此呼籲減糖,提倡減少攝取加工食品與含糖飲料,重拾食材原始風味。
儘管甜度令人憂心,巴西人與甜點之間的情感仍難以割捨。甜食不只是口腹之欲,它是記憶,是家的溫度,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關懷。在這片熱情洋溢的土地上,甜點的甜味不只是糖,而是歷史、文化與情感的象徵。(編輯:陳妍君)114082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