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也敢去 夜訪立陶宛萬聖節的墓園燭光海
推薦閱讀
盛裝打扮成鬼怪狂歡的人們,以及挨家挨戶討糖的小孩,這是現代人對世俗化萬聖節的普遍印象。然而在許多天主教國家,11月1日的「萬聖節」(All Saints’ Day)其實是個莊嚴而溫柔的日子,人們會在這天緬懷逝去的親人。
立陶宛是歐洲最晚皈依天主教的國家,擁有悠久的異教傳統與對自然神靈的崇拜。波羅的海地區的人們相信,逝去的靈魂會回到人間與生者互動,而他們最喜歡的造訪時間正是陰鬱的秋天。
在立陶宛,人們會將萬聖節與11月2日的萬靈節(All Soul's Day,也稱諸靈節)一起慶祝。就像是台灣的清明節,立陶宛人會在萬聖節期間帶著各式蠟燭,前往墓園掃墓與追思逝去的親人。
許多人會將立陶宛的萬聖節聯想到墨西哥的亡靈節,雖然節慶目的相似,但氣氛卻截然不同。墨西哥的亡靈節像嘉年華般熱鬧奔放,立陶宛的萬聖節則內斂含蓄、靜謐莊重,不過同樣充滿情感與溫度。
這一天,也常成為許多親友久別重逢的時刻。不同於台灣「掃墓不宜喧嘩」的觀念,立陶宛人會圍在親人的墓旁閒聊,分享過去的趣事。人們還會趁機拜訪許久未見的親戚,一天之內祭祖又串門,萬聖節可說是「掃墓兼走春」的節日。
記得我們剛搬到立陶宛時,我的立陶宛先生提醒我這幾天開車要特別注意。我當時以為是像台灣鬼月那樣,要小心有「靈異」的意外發生。沒想到真正的原因,是因為許多平時幾乎沒在開車的爺爺奶奶們,這幾天都會上路去掃墓。哭笑不得之餘,也可見萬聖節在立陶宛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每年的萬聖節期間,各地墓園被成千上萬盞蠟燭點亮,搖身變成燈火輝煌的蠟燭海,成為立陶宛的一大特色。首都維爾紐斯的官方旅遊單位Go Vilnius還貼心的幫遊客整理出3座值得在11月造訪的代表性墓園。當墓園變成觀光亮點,這大概是台灣人無法想像的。
今年萬聖節的天氣晴朗,掃墓人潮比往年更多。我也決定夜訪維爾紐斯最古老的墓園之一的Rasų墓園,那裡長眠著許多波蘭、立陶宛知名民族英雄、作家與詩人。
當天的墓園裡燭光點點,來散步的人潮絡繹不絕,許多墓碑本身就像是雕塑藝術品,完全沒有陰森的氣息。隨著人群漫步,看到被擺滿蠟燭、香花的墓碑,還有民眾駐足悼念,就知道那裡葬著一位受人敬重的名人。雖然我對他們的名字並不熟悉,那份寧靜而溫暖的氛圍,仍讓人心生敬意。
離開墓園前,我又遇到了那個拿著打火機的小男孩。男孩爸爸跟在後頭輕聲勸他回家,他卻還不想結束這場「任務」。就這樣,我在今年的萬聖節體驗到另一種文化衝擊,原來墓仔埔也可以這麼溫馨。
如果你有機會在萬聖節期間造訪立陶宛,不妨鼓起一點「墓仔埔也敢去」的勇氣,夜訪這片燭光之海,感受一年中與亡靈最接近的特別時刻。(編輯:唐佩君)114110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蕭副總統:台灣人民該有參與國際社會的機會[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109/1278x959_159962064067.jpg)


















![京都嵐山竹林刻字、闖伊根町私有地 失格觀光客惹怒居民[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107/2000x1498_72556474639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