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學者:外資重塑東協經濟 各國應多元拓展貿易夥伴
(中央社記者李宗憲曼谷10日專電)泰國學者今天表示,面對美中競爭、供應鏈重組和美國關稅,東協各國必須強化自身競爭力和制度的透明度,同時積極開拓貿易夥伴和市場,才能在地緣政治緊張的局勢下,維持區域與國際經濟版圖中的韌性與外資吸引力。
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經濟學院助理教授詩妮娜(Sineenat Sermcheep)今天在一場國際研討會上表示,大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推動供應鏈重構。各國企業現在正尋求「脫鉤」、「降低風險」,並使其供應鏈結構更為多元,東亞地區半導體和綠色科技產業的供應鏈高度集中就是個證明。
詩妮娜提及,包括富士康、仁寶電子、廣達電腦、和碩聯合科技和英業達等企業正迅速實現生產多元化,這些台灣供應商長期以來幫助Google等美國科技巨頭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她說:「中國科技供應商正在東南亞市場展開激烈競爭,此前,台灣和其他區域的競爭對手,則一直幫助Google和蘋果(Apple)等公司擴大生產規模。」
詩妮娜表示,非中資企業近年也陸續增加對東協的投資,特別是科技與數位經濟領域。她舉例,如亞馬遜(Amazon)、微軟(Microsoft)、輝達(Nvidia)及幣安(Binance)等企業已在區域設立據點。
她說:「這些企業不僅做生產與服務,也投入人工智慧(AI)與研發中心,顯示外資對東協高附加價值產業的興趣日益增加。」
詩妮娜補充,外資和供應鏈重組正在重塑東協,特別是東協正成為資料中心的新興樞紐;雖然新加坡與香港仍是主要據點,但投資正轉向柔佛、巴淡島、吉隆坡、曼谷、胡志明及馬尼拉等城市。泰國近年也吸引更多相關投資。
由於中國生產過剩,許多產品湧入東協市場,導致多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擴大,越南情況最明顯。她說,雖然低價進口有助抑制通膨,但同時也會衝擊本土產業。泰國政府近日對小額進口商品課徵增值稅與關稅,就是為了要為本土企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當前地緣政治與經濟不確定性下,她認為要與中國在貿易上完全脫鉤並不切實際,因幾乎所有全球製造商都須依賴中國工業,但她說,東協應採取奉行「多向結盟」(Multi-alignment)措施,深化區域內的連結、強化與現有自由貿易夥伴合作,並開拓新市場。
詩妮娜強調,東協各國須提升區域競爭力與制度透明度,因這將是吸引高品質的外資,以及確保經濟長期發展的關鍵。(編輯:陳慧萍)11411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