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連任 挑戰正要開始
大環境雖困難,歐巴馬掌握現任優勢,而羅姆尼未能讓足夠選民相信,能比歐巴馬做得更好。但歐巴馬成功連任,只表示他得證明自己藥方有效,要達成目標仍需國會配合。
文/陳正杰 (中央社國外新聞中心主任)
如果2012年大選是對歐巴馬第一任期的公投,那麼,歐巴馬雖然選得辛苦,儘管選情看似緊繃,選民最後的決定是明確的:再做四年看看。
歐巴馬的普選票數剛好過半(50.7%),比共和黨籍對手羅姆尼多出380多萬票(3%);他在26個州和首都華盛頓獲勝,羅姆尼贏了24個州,但在美國的選舉制度下,這些數字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歐巴馬在他普選獲勝的州和華府共得到332張選舉人票,羅姆尼只得到206票。
第一任公投過關 歐巴馬成功連任
英語有句俗話說:"Better the devil you know."意思是寧可跟認識的魔鬼相處,也不要隨便換另一個,因為未必有好結果。這次美國大選,基本上可以用這個概念來總結:大環境雖然困難,但歐巴馬掌握現任優勢,而羅姆尼未能讓足夠的選民相信,他能比歐巴馬做得更好。
羅姆尼看準美國經濟成長緩慢,失業率在8%上下徘徊,龐大的國債持續升高,他喊出給歐巴馬施政進行公投的口號,並且端出靠減稅刺激經濟復甦、藉削減支出讓政府收支平衡的政見。確實,近70年來,從來沒有一位美國總統在失業率這麼高的情況下,還能連任成功,看來羅姆尼至少有些希望。
特別是在10月3日首次大選辯論之後,羅姆尼氣勢大漲,與歐巴馬在民調中的差距拉近到誤差範圍之內,一直到11月6日投票那一天。但另一個媒體較少報導卻更準確的數據,顯示多數民眾一直相信歐巴馬可以勝選連任。
根據民調機構蓋洛普在10月最後一個星期所做的調查,看好歐巴馬可以勝選的民眾占54%,比羅姆尼足足高出20個百分點。到最後,51歲的歐巴馬在幾個重要的關鍵州獲勝,粉碎羅姆尼入主白宮的希望,再次締造歷史。
從一個角度來看,歐巴馬成功連任,只表示他得證明自己的藥方是有效的:他在過去四年開始的改革確實能夠帶領美國走上經濟復甦之路,他在醫療、教育、能源等方面的承諾也能實現。但要達成目標,他需要國會的配合。
不算完全執政 要達成目標需國會配合
歐巴馬瞭解這一點,因此在發表勝選感言時就說,期盼在選後與兩黨的國會領袖會面,共同應付唯有大家一起努力才能克服的挑戰,包括削減赤字、改革稅制和減少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其中透過與國會協商減少國債以避免會觸動預算統刪和增稅措施的「財政懸崖」,在時間上尤其迫切。
問題之一在於國會的眾議院繼續由共和黨控制,歐巴馬的民主黨不算是完全執政,他會需要共和黨籍議員的支持。只不過,至少從前一位民主黨籍總統柯林頓在任時開始,美國政治就呈現兩極化,經歷小布希政府八年和歐巴馬第一個任期,再加上過去幾個月激烈而負面的選舉語言,歐巴馬和共和黨議員能夠合作到什麼地步,有很大疑問。
在外交和安全領域,歐巴馬第二任期也有不少挑戰。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要求提升在聯合國地位的時候,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哈瑪斯組織之間的衝突忽然升高,支持巴勒斯坦最終獨立建國的歐巴馬要如何約束以色列,就是一個難題。
除了駐利比亞班加西領事館遭到攻擊導致美國大使喪生,歐巴馬頭四年在外交和國家安全方面沒有重大挫敗,反而是殲滅了逃亡十年的911恐怖攻擊首腦賓拉登。美國各界也為歐巴馬讓美軍從伊拉克和阿富汗撤離而額手稱慶,但唯有伊拉克與阿富汗維持穩定,歐巴馬的政策才能真正獲得正面的評價。
此外,各方關注歐巴馬連任後與中國大陸新上任領導階層未來的競合關係。毫無疑問,美國要透過聯合國處理伊朗、北韓乃至於敘利亞等問題,都需要北京的配合,或至少放棄反對的立場,美中雙邊經貿關係也極為重要。但已經有分析家預測,對美國來說,中共新任總書記習近平會比他的前任胡錦濤在十年前剛接任時更為強硬。
重心轉移亞洲政策將持續 美中競合關係更趨明朗
一方面為了因應中國出現可能不利於美國的發展,一方面為了推動美國與亞太地區的經貿關係,包括美國所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歐巴馬在大選過後兩個星期,就選擇泰國、緬甸和柬埔寨做為確定連任後第一次出訪的目的地。其中緬、柬二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緊密,歡迎美國現任總統到訪,對這兩國來說都是史無前例。
在此之前,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和國防部長潘內達也在這個地區訪問,到訪國家包括澳洲和新加坡等。從跡象看來,美國把重心轉移到亞洲的政策在歐巴馬第二任期將會持續,甚至加快,目前可以看到的是,美國在提升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在拉攏緬甸等中國大陸邊陲國家,在企圖透過TPP的機制強化與區域內國家的經濟關係,但中國大陸不會袖手旁觀,與東南亞國家協會共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就有和TPP較勁的意味。
除了區域經濟整合,美中在其他場域會有更多競爭或者合作,可能會在歐巴馬的第二個四年任期更加明朗化。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