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國家音樂廳護幕「樂天啟和」 原畫重返誕生地

2025/10/20 19:46(10/20 19:5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家音樂廳舞台上管風琴護幕畫作原稿是由已故畫家郭軔所繪的「樂天啟和」,郭軔的兒子作家郭強生(左2)20日將原稿畫作贈與兩廳院典藏,兩廳院特地舉行「國家兩廳院38週年-樂天啟和贈畫記者會」,見證畫作典藏的重要時刻。中央社記者王飛華攝 114年10月20日
國家音樂廳舞台上管風琴護幕畫作原稿是由已故畫家郭軔所繪的「樂天啟和」,郭軔的兒子作家郭強生(左2)20日將原稿畫作贈與兩廳院典藏,兩廳院特地舉行「國家兩廳院38週年-樂天啟和贈畫記者會」,見證畫作典藏的重要時刻。中央社記者王飛華攝 114年10月20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20日電)國家音樂廳管風琴護幕「樂天啟和」由已故藝術家郭軔繪製,今天由郭軔之子、作家郭強生將原畫捐回誕生地音樂廳。藝術總監劉怡汝說,「樂天啟和」的回歸,象徵文化延續與再啟。

劉怡汝在記者會上表示,這幾年團隊重新整理場館歷史,陸續遇到許多當年參與建築與創作的前輩,「這座場館不僅僅是演出空間,這些文物就可以看見承載了整個世代對文化理想的寄託」。劉怡汝說,郭老師的作品回到兩廳院,就像是一個定錨,「提醒我們為什麼存在,為什麼堅持」。

劉怡汝說,很高興在兩廳院快要過38歲生日之際,收到這份大禮,謝謝郭強生願意把這幅畫送給兩廳院,「在活動中,郭強生老師帶領民眾寫情書;而這幅畫作回歸音樂廳,則是此刻的我們留給下一代的時代的情書」。

郭強生回憶,38年前,父親郭軔帶領32名年輕藝術家,共同完成這幅巨作「樂天啟和」,以唐代仕女為主題,展現中華文化的華麗與典雅,畫作後來放大165倍成為音樂廳布幕,「我還記得父親選定唐朝,花了整個夏天查閱文獻,全心構圖,他把這幅畫視為畢生最珍愛的作品,長年都掛在工作室的牆上」。

郭強生表示,一切都是因緣俱足,「父親過世之後,家族整理父親畫作捐給國美館,就在整理目錄之時看見這幅畫,國美館認為這幅畫應由兩廳院收藏,更有意義」。非常巧合,兩廳院先邀請郭強生參與「兩廳院藝術出走」活動,郭強生才與兩廳院聯繫上,促成了這次畫作回到兩廳院,對家族來說意義非凡。

郭強生說,這幅畫不只是藝術品,也是那個時代台灣在文化與藝術上齊心努力的象徵,「希望它能再次被看見,成為世代之間連結的橋梁」。

國美館館長陳貺怡到現場見證,她表示,當年她也在音樂廳為護幕創作打底稿,「郭軔老師是我在師大時期的油畫老師,學貫中西。我那時還在念大學,被老師找來負責勾基本輪廓。我還記得大概工作了一個月,一天薪水是1000塊,當時大學教書薪水是一萬五,就可以知道薪水之高」。

兩廳院表示,兩廳院內收藏包括字畫等藝術品約有36件,有些已經展出,有些展示在辦公室區域,有些則收藏在恆溫恆濕的儲畫室,這些都是兩廳院珍貴歷史的一部分。

此次新典藏的「樂天啟和」畫作將自10月22日起至2026年2月26日展出,地點在國家音樂廳一樓4號門內側。(編輯:管中維)11410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