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厭覺得孩子很煩的自己 如何擺脫罪惡感【書摘】

(中央社網站)對朋友說了過分的話;想戒菸卻老是戒不掉;看著重要的人陷入困境,卻什麼忙也幫不上,覺得自己好無能;有時覺得孩子很煩很討人厭,又超討厭這樣的自己...你也是容易被自責與懊悔折磨,動不動就自責的人嗎?
現實中沒有完美的「聖人君子」,每個人偶爾都會犯點小錯,抱著罪惡感,後悔地想著:「我為什麼會做出那種事」、「又給人添麻煩了」、「明明下定決心改變,卻還是重蹈覆轍」。罪惡感可以是你成長的養分,但要懂得適可而止。暢銷書《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作者、日本曹洞宗德雄山建功寺住持枡野俊明是很受尊敬的禪僧,在新書《別動不動就自責》裡,分享釋放罪惡感、善用罪惡感的禪思考,不糾結已經發生的事,不聚焦於自己,擁抱不再無故自責的禪智慧。中央社取得授權,與你分享部分內容。
煩惱:討厭覺得孩子很煩的自己
孩子正處於叛逆期。我明明用滿滿的愛,細心呵護他長大,他卻不懂得感激,最近成天回嘴:「煩死了」、「不關你的事」。當孩子不斷說出這些難聽的話,就算是自己的小孩,也覺得他好討厭,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厭惡。
當你心裡抱持著父母的愛是天經地義的想法時,便很難原諒對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自己。你心中的掙扎,絕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任何人都可能產生這樣的情緒,是很自然的現象。正因為親子關係非常親密,才更容易出現這種內心掙扎。
當然,大多數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過得幸福、快樂成長。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他們自然會與原本緊密的親子關係開始拉開距離,邁向獨立自主,這才是真正健全的成長。從這個角度來看,做父母的不該期待孩子永遠按照自己的意思行動。更何況,住在同一個屋簷下,相處的時間長,生活中一些微小的價值觀差異,也很容易被放大。有人說「明明是親子,我卻無法對孩子溫柔」,但其實正因為是親子,才有那麼多讓人無法溫柔的理由。
父母對孩子感到煩躁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有時會無意間把孩子拿來和自己比較。
例如:「這件事情我做起來明明很簡單,為什麼這孩子卻做不到?」、「如果是我的話,早就把東西收拾乾淨了,為什麼他還沒動手?」
這種比較的想法,源自於心中一種潛意識—「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這其實是將「如果是我」的標準強加到別人身上。親子關係最容易產生這種錯誤的期待,因為父母容易覺得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難以清楚畫分「我是我,別人是別人」的界線。但不論你再怎麼疼愛孩子,他都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應當給予尊重的個體。即使父母對孩子付出再多的愛,也不能保證孩子一定會選擇父母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其實,叛逆期正是孩子自我發展逐漸成熟的表現,是值得為他們慶祝的一件事。孩子已經開始自主獨立,準備脫離對父母的依賴。在這個階段,父母不該強行挽留,是該準備放手的時候了。
首先,第一步就是必須學會區分「我是我,孩子是孩子」。房間亂七八糟、功課沒寫、賴床早上起不來,提醒一次就好,接著就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假如孩子因此遇到什麼問題,讓他自己來解決。
父母不需要事先幫孩子排除所有困難和挑戰。父母真正該做的,是在孩子遭遇到困難,或主動尋求協助時,適時地伸出援手,其他時候則應該選擇放手,相信孩子,讓他一步步學會自己面對並成長。
想做到這樣,就必須學會不求回報。
人們總是無意識地期望自己的付出能得到回報。期望有回報時,心裡會想著:「我這麼愛你,你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因此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就會產生不滿。
但你養育孩子,真的期待有什麼回報嗎?你最希望的,不就是孩子能過得幸福快樂嗎?這才是你最大的願望,不是嗎?當然,身為父母,能從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體會到什麼是幸福,以及許多美好的經驗,但同時,也必須開始學習面對子女獨立、父母放手的那一天。
有句禪語叫「無功德」。
中國梁朝的武帝非常虔誠,在位期間建造了許多寺廟,致力於推廣佛教。有一天,他向中國禪宗的初祖達摩祖師問道:「我努力弘法不遺餘力,會有什麼福報呢?」達摩答道:「無功德。」也就是說,什麼福報也沒有。在禪的觀念裡,真正的善行是不求回報的;當你起了想要回報的心,那就不是純粹的善行了。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父母也終究得學著放手。養育孩子,無功德。如果能以這樣的心態來看待生兒育女,或許反而更能讓做父母的心靈保持平靜。(書摘由方智出版授權;編輯:黑立安)1140801

- 作者|枡野俊明
- 譯者|謝敏怡
- 出版社|方智
- 出版日期|2025/07/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