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漁撈「牽罟」擬登錄文化資產 苗縣將辦說明會
2025/10/10 21:39(10/10 21:51 更新)

(中央社記者管瑞平苗栗縣10日電)「牽罟」是台灣沿海早期的捕魚方式,苗栗竹南沿海至今仍有協會運作。為避免傳統漁撈技藝失傳,苗栗縣推動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預定16日辦說明會,讓更多人認識重要在地文化。
苗栗縣政府文化觀光局指出,竹南沿海「牽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代。竹南鎮天文里牽罟班船長林坤土表示,林家祖先林山崖於清光緒年間從福建惠邑渡海來台,輾轉到竹南落腳,將牽罟技術帶至台灣。
文觀局表示,民國50至60年代竹南沿海有10多個牽罟組織,達到高峰。隨著時代變遷,目前僅剩苗栗縣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維持股東制,且於每年漁季時下網運作。
文觀局指出,「牽罟」可說是生活智慧的歷史見證,現代牽罟組織多轉型為觀光活動性質,然而竹南海埔地區的牽罟活動傳承百年至今,仍維持傳統漁村經濟型態,且將漁獲作為貼補家用。為避免牽罟相關的天候、潮汐、漁法等傳統知識面臨失傳危機,希望透過登錄程序確保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價值,讓相關傳統知識與實踐得以永續傳承。
文觀局長林彥甫指出,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強調民間自發、共同參與、保存傳統等特性,經邀請專家學者至現場訪查,初步認為具可追溯歷史脈絡、顯現持續累積與發展軌跡,且苗栗縣天文牽罟觀光文化協會亦評估為適當保存者,因此規劃辦理「『牽罟』登錄傳統知識與實踐無形文化資產說明會」。
說明會預計16日上午10時在南龍區漁會龍鳳漁貨直銷中心會議室舉行,將邀請文資審議委員說明登錄基準、流程及登錄認定後相關權利義務,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編輯:黃世雅)114101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