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宜機場第5航廈動工 新加坡重啟全球布局關鍵一役

推薦閱讀
後疫情時代的今天,新加坡已將目光投向下一個世代的區域競爭。樟宜機場第5航廈(T5)5月中旬動工,面對地緣局勢變化不斷,它象徵的不只是新增坪數,而是一整套關於國力、戰略與韌性的國家發展哲學。
根據英國調查機構Skytrax公布的2025年全球最佳機場排名,樟宜機場第13度獲選為全球第一。面對全球機場爭奪「流量」、「排名」的激烈競爭,新加坡選擇不斷加碼機場規模。T5竣工後,預計每年可處理5000萬人次旅客。
這項建設來自一個沒有廣闊腹地的國家,顯得格外雄心勃勃。新加坡是典型的「小國大戰略」實踐者,沒有龐大內需市場,也沒有天然資源,但靠著制度效率、開放政策與前瞻基礎建設,在國際政經版圖穩居樞紐位置。人流、物流與資金流,成為支撐其生存與繁榮的3大支柱。
記者身為在新加坡居住的新聞工作者,因個人資料已登錄於機場系統,通關相對順利。透過系統以人臉辨識完成身分驗證,整個過程約15秒內結束。
日前一次返星途中,記者特別觀察其他旅客入境通關流程;一般人儘管需要護照,抵達時動線流暢、少見排隊人潮。
新加坡大力推動通關轉型可回溯至2019年,移民與關卡局(ICA)提出「新通關概念」(NCC),要利用生物特徵、簡化流程,達到通關更快速且安全的目標。
這種通關方式依賴旅客資料事先登錄並配合自動化技術,減少人工檢查環節。當然,通關效率受多項因素影響,例如旅客流量、系統運作穩定度及配合度等;這類技術的應用在提升通關速度的同時,也會帶來隱私安全的討論。未來隨著新航廈啟用,能否維持穩定且有效的運作,需持續觀察。
疫情期間,全球航空斷鏈、觀光旅遊停擺,新加坡深受衝擊。邊境重啟後,星國政府重新啟動T5計畫,不僅為了旅客人數回升,而是為了預備下一波國際競爭。
從中國觀光客回流,到印度與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市場的中產階級崛起,東亞-東南亞的航空幹線將迎來新一波爆發式成長。新加坡希望抓住這個浪頭,讓自己成為中心點。
樟宜機場T5的設計不只是更大,而是更靈活、更永續。根據官方規劃,T5將配備人工智慧(AI)自動化行李系統、可轉換用途的彈性區域,並搭配太陽能整合與能源回收設施。這不只是未來感,而是為下一場危機預做準備;「從規劃階段開始建立韌性」,幾乎是這座城市國家的國家哲學。
總理黃循財在動土儀式上說:「T5是橫跨多年與多屆政府的計畫。新加坡之所以大膽推動,是因為我們敢於夢想,也敢設定遠大的目標。」新加坡的前瞻不只是紙上談兵,還帶著務實的緊迫感。正因為小,才不能輸;正因缺乏資源,更要超前部署、形塑充滿效率的對外形象。
樟宜機場常被視為「世界最舒適的轉機站」:購物便利、動線清晰、空間設計細膩。但在新加坡政府眼中,樟宜不只是通關與登機的場所,它是經濟活動的延伸舞台。
機場接待的不僅是遊客,更有企業高階管理層、創投資金、全球會議與跨境貨品;樟宜機場周邊的物流園區,已是國際物流公司在東南亞的重要節點。當世界陷入地緣政治緊張、供應鏈「去風險化」與區域分工重組的變局,新加坡試圖透過打造更具話題的航廈,說明何謂戰略韌性。
T5的動工不只是多了一個航廈,對獅城來說或許更是國家宣示:在變化莫測的國際環境中,將自己打造為不可或缺的交通樞紐。新加坡靠著政策設計、資本投資、制度效率與風險管理,一步步建構出屬於自己的區域位置。(編輯:陳妍君)11407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