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療團烏克蘭偏鄉義診 戰傷軍人盼赴台治療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利維夫25日專電)台灣馬偕紀念醫院醫療團日前第六度前往烏克蘭進行義診與醫療教育交流,為當地居民提供多項醫療服務。短短6天的義診內,團隊看診超過650人次,其中中醫治療備受關注,多位年長患者連日回診,亦有戰傷軍人表達希望能赴台接受長期治療。
此次醫療團由中醫科、心臟科、牙科與急診等8位醫師與1名護理師組成,其中6人前往西部沃倫(Volyn)與奧斯特羅(Ostroh)地區,深入多個鄉村義診。兩地區更為首次舉辦義診活動,並與當地醫師合作,獲得居民熱烈回應,許多當地民眾接受身體檢查與口腔治療後,向醫師獻上擁抱與小禮物表達感謝。
其中,中醫診療尤其受到當地年長族群青睞。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主任陳光偉指出,許多烏克蘭年長者有肥胖問題,常伴隨慢性腰背痛,團隊透過針灸、拔罐與刮痧等方式進行治療,獲得不錯反應。

除民眾外,醫療團亦協助戰傷軍人。一名現年50多歲的傷兵根納季(Gennadiy),2022年12月於前線踩中地雷,脊椎遭碎片擊中導致下半身癱瘓,需仰賴輪椅代步與家人照料日常生活。他表示,當地政府每年僅提供1個月免費治療,其餘醫療費用需自理,對小鎮居民而言負擔沉重。
根納季表示,他是透過媒體得知台灣義診團前來,原本對針灸療法持保留態度,但實際接受治療後,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前往台灣,或在當地持續接受相關治療。
台灣中醫師陳光偉指出,根納季的病情較為複雜,需要長時間的針灸治療,可望緩解症狀,但要完全康復仍有困難。由於烏克蘭當地中醫服務並不普及,他僅能贈送貼布與電動按摩棒,希望能暫時紓緩其不適。
參與中醫義診行動的馬偕醫院董事盧信錕表示,義診期間走訪多處偏遠地區,當地多為窮鄉僻壤,許多年輕人已奔赴戰場,留在家中的多是老弱婦孺。首次赴烏國的他感性地說,能在當地人民面對困難時盡一份心力,對方除了表達感謝,甚至主動給予擁抱,令他深感溫暖,直言這是「永生難忘」的經驗。
盧信錕表示,將把這段經歷帶回台灣,未來會更加支持醫療團前往服務。他說:「愛是要有行動,有行動才能改變這個世界。」
除了義診,馬偕醫療團亦於文尼察(Vinnytsya)當地大學開設4天的高級心臟救命術(ACLS)課程,吸引共35位醫學生與現職醫師參與。課程結合理論與實作,透過模擬急救場景強化學員臨場反應與團隊協作能力。

來自前線部隊的軍醫羅曼(Roman)表示,部隊中不少中年士兵患有心臟病與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若能掌握急救技能,有助提升前線應變效率。在文尼察軍人醫院工作的露德米拉(Ludmila)指,烏克蘭醫學教育多以書本為主,缺乏實作機會,此類訓練對臨床實務助益甚大。「他們非常專業,解答了不少過往的疑問。」
本次課程講師之一的醫師廖晨皓指出,烏國醫療資源相對匱乏,因此課程著重強化醫療團隊間溝通與合作等「軟實力」,期盼在有限條件下提升整體醫療品質。
同是第六度訪烏的廖晨皓分享,多次訪烏過程中觀察到當地城市逐步重建,民眾生活逐漸恢復常軌。「不是說因為今天打仗了,那就很多事情都停罷,都不能做。」他認為這點值得台灣學習。他也感受到當地人民在戰火中仍堅持希望與信念,「如果沒有足夠的信心,大概就沒有辦法一直持續下去。」(編輯:陳承功)11409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