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上線風險無限 瑞士人談網戀怕變情人「劫」

推薦閱讀
記者長住瑞士,觀察到瑞士人朋友圈通常很小,真正能稱為朋友的往往只有幾位,多半是從小一起長大的玩伴,或是學生時代建立的深厚情誼。這種友誼講求長期與信任,並非泛泛之交,也反映在他們對愛情的態度上。
瑞士統計局(BFS)資料也顯示這種情況,能維持15年以上愛情關係者中,最多是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占31.1%;其次是在求學或學徒階段結識的伴侶,占22.8%。相較之下,從網路開始的戀情能維持超過15年的僅約3%。
但瑞士聯邦統計署(FSO)揭露,每年因愛情詐騙而損失的金額卻高達新台幣上億元,而且近年受害者不乏擁有穩定經濟能力,以及豐富人生經驗的社會中堅。他們多半是離婚或喪偶後,渴望再度擁抱愛情,但在現有的朋友圈找不到對象,令網上交友成了現代解決寂寞的普遍方式。
就連瑞士本土最大保險公司Die Mobiliar近期都在用戶期刊中提醒愛情詐騙3大手法:首先是對方為博取信任與同情,會虛構戲劇化的人生;第2是未曾見面卻要求金錢援助;第3是對方要求私密照片、個資或銀行資料,日後成為勒索工具。
瑞士媒體曾報導,一位50多歲、事業有成的外科醫師多蕾(化名),在親友圈中無法找到伴侶後,在網路上與一名自稱來自新加坡的男子通信,雖從未見面,卻對這段異國戀產生強烈憧憬,當兩人準備見面時,對方聲稱突然遭資方解約,失去收入,請求匯出2000瑞郎(約新台幣7萬4000元)支付費用。多蕾一時情迷,立刻匯款,卻從此音訊全無。錢財損失之外,她更需接受心理治療重建信心。
這類情節是詐騙慣用手法:利用遠距難以見面,甜言蜜語產生情感投射。加上受騙者多具經濟條件,卻在情感上有空虛缺口。有些甚至願意出國見面,對方卻屢屢以藉口推辭。
瑞士國家電視台近期也追查發現,部分本地與跨國犯罪集團利用人們尋找伴侶的渴望,在收費交友平台上進行性交易與詐騙,甚至在解約後繼續盜刷信用卡,形成集團式操作,每年獲利上億台幣。網路雖提升了交友便利性,卻也讓螢幕後的戀情變得更加複雜。
工程師洛夫(化名)離婚多年,他加入某付費交友平台,打算訂閱3個月後取消。但他發現,平台上的女性照片時常是裸露性感,進一步接觸後,才發現她們多為尋找性交易客戶的應召女郎。更糟的是,解約後仍遭信用卡扣款。這次經歷讓他決定不再使用交友平台,轉而回到透過親友介紹尋找伴侶的傳統方式。
瑞士犯罪防治機構(SKPPSC)提到,針對瑞士的愛情詐騙集團多來自西非及受中國黑道控制的東南亞團體。該機構提醒,想談一場真誠的網戀,應善用人工智慧工具協助辨識對方真實身分。例如:初期可用對方照片在社群媒體搜尋比對;交往中應安排視訊確認對方與照片一致。更要提醒自己:「真愛無價」,既是真愛,又為何要求金錢?
在瑞士社會向來準則是「安全第一」,但自2022年起,每年平均接獲約700起愛情詐騙報案,且實際數字恐怕更高,顯示現實中,不少網戀變情人「劫」,令瑞士人又愛又怕。(編輯:唐佩君)11407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