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回聲」前進西班牙 數位藝術家探討文化與認同

(中央社記者胡家綺馬德里7日專電)台灣藝術首度插旗西班牙東南部城市穆西亞,以長達約1個半月的「臺灣回聲」(Ecos de Taiwán)數位藝術展,透過多元媒介呈現感官饗宴,與觀賞民眾探討當代台灣身分認同與文化形塑。
「臺灣回聲」數位藝術專題展覽10月3日至11月14日在西班牙穆西亞市砲兵營文化中心(Cuartel de Artillería de Murcia)舉行,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特別委任西班牙知名動態影像平台「放映機錄像藝術節」(PROYECTOR)總監古提瑞茲克魯(Mario Gutierrez Cru)策展,以呈現豐富多元的台灣當代藝術面向。
「放映機錄像藝術節」在社群媒體表示,「臺灣回聲」展覽透過8位台灣當代藝術家的視角,以數位媒體為主要表達形式,結合錄像藝術、動力裝置及互動展演型態,帶領觀眾踏上一段感官之旅,沉浸在台灣複雜而迷人的歷史中,探索塑造當代台灣認同的歷史、政治和文化層面。
參展的藝術家與作品包括:袁廣鳴記錄2014年太陽花學運撤場前夕場景的「佔領第561小時」、蔡佳葳以禪宗圓形墨跡隱喻宇宙循環本質的Circle II、蔡昱廷重塑兄弟形象的Paradox、張君慈以紀錄片形式詮釋個人家族史的「奶奶、叔叔與狗」、崔廣宇以台北人觀點拍攝恆春沒落漁村的「我從台北來」、吳雅筑以日常食物隱喻永恆世界的As Above, So Below。
此外,何采柔的5頻道裝置作品Vera X Diary透過解構日常生活,凸顯現實疏離感。錄像藝術作品外,並展出蔡宜婷思考存在意義的動力裝置「時間裡的他方」系列作品。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特別邀請蔡宜婷出席3日舉行的開幕式講座,吳雅筑則帶來以清涼水果冰品為媒介的互動式展演Towards a Sweet Future。

蔡宜婷是新媒體藝術家,擅長動力裝置與光影藝術,她指出,這次展出的「時間裡的他方」系列,源於她對時間、存在與運動之間關係的長期思考,以一台持續前進卻無法離開原地的玩具車作為隱喻,象徵人類在時間中的處境,不斷追尋、前進,卻被困於循環。
蔡宜婷向中央社表示,展場上有觀眾告訴她,那輛車就像自己的人生,「總是在移動,但似乎沒有真的抵達」;另有孩童近距離凝視一件設置在地面低處的作品,安靜看著光影的閃動,讓她感受到「作品真正活了」,不只是被她創造的機械,更成為「與人共同生成的時間經驗」。
吳雅筑擁有藝術與建築背景,作品涵蓋繪畫、雕塑、食物表演和建築裝置,她告訴中央社,這次帶來的食物表演作品Towards a Sweet Future創作靈感來自2014年太陽花學運,思考在不確定性的時代裡,如何主動參與、塑造未來。
吳雅筑提到,這次能在袁廣鳴的錄像裝置作品「佔領第561小時」旁重新展演這件作品,感到特別開心,她想將這件作品獻給勇敢乘著船隊前往加薩的人們,在各國政府無法緩解人道危機的時刻,他們挺身而出付諸行動。
問及現場反應,吳雅筑表示,觀眾非常享受夏日夜裡的冰品體驗,超越語言交流、一起動手製作,成為一場集體表演。她說,觀眾對「食物作為藝術」特別開放,不只是品嘗,也把整個過程當作一場感官體驗,透過液態氮的煙霧、冰霜的變化與共同創作的氛圍,「一起想像未來」的意念在現場真實地發生。
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長張祐瑄告訴中央社,「放映機錄像藝術節」是以馬德里為據點的知名動態影像平台,今年9月甫在馬德里舉辦第18屆藝術節活動。此外,總監古提瑞茲克魯是台灣文化部2019年邀請至台灣深度交流的貴賓,對台灣錄像藝術有廣泛理解,基於近年來的合作默契,特別邀請古提瑞茲克魯擔任策展人,聚焦台灣藝術家作品。
張祐瑄表示,「臺灣回聲」展覽是駐西班牙代表處文化組耕耘西班牙藝文界多年以來,首度拓點至東南部沿海城市穆西亞,期望藉由8位藝術家的獨特視角,展現台灣藝術觀點及政治文化脈絡,引起當地觀眾共鳴,並促進台西文化交流。(編輯:唐聲揚)11410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