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製造業回流美國不是好經濟政策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台北20日電)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奉行貿易保護主義,並揮舞關稅大刀,以達到製造業回流美國的目標。不過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認為,製造業回流美國不是好的經濟政策。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近日出爐,由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的3位經濟學家,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共享殊榮。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過去200年,全球經濟成長幅度前所未見,根基來自於源源不絕的技術創新;當新技術取代舊技術,並形成所謂的「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經濟才能持續成長。
中央銀行今天發文說明3位經濟學家的研究成果與影響,並分享他們近期受訪談話。
針對近期的貿易戰,阿吉翁在受訪時表示,去全球化(deglobalization)與關稅壁壘都是經濟成長的阻礙,市場越大才有機會交流想法、轉移技術並維持良性競爭;郝伊特也認為,貿易戰會縮小市場規模並抑制創新,試圖讓製造業回流美國也許有政治效果,但不是好的經濟政策。
央行發文指出,現年79歲、擁有美國與以色列雙重國籍的莫基爾,在1990、2002與2009年的系列論文中提出史學方法,說明經濟持續成長的成因。他不認同經濟學界普遍認為「技術進步本身即足以驅動成長」的假設,指出前工業化時期雖有許多技術突破,卻未總是帶來經濟成長。
莫基爾認為,若要將新構想化為現實,實務知識、技術知識及商業知識皆不可或缺。若是缺乏這些條件,再傑出的構想也是紙上談兵。另外,社會對變革保持開放,是實現持續成長的另一個必要條件。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獎的核心概念是創新驅動經濟成長。央行說明,「創造性破壞」一詞最早源自奧地利經濟學家、創新之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他在1942年出版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書中指出,不斷創新與淘汰的循環是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實現長期、持續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
儘管提出此概念是熊彼得,阿吉翁與郝伊特致力研究「經濟成長如何持續」的背後機制,成功將「創新」這個抽象概念,轉化為可驗證的數學模型。1992年,兩人合作發表「透過創造性破壞的成長模型」,將「創新」納入內生性成長理論(Endogenous growth theory)中。
央行表示,人工智慧(AI)、綠色轉型與能源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創造性破壞」的力量無所不在,阿吉翁與郝伊特研究彰顯經濟成長是一場不斷推翻與重建的過程,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避免破壞,而是如何讓每一次的破壞都成為企業轉型與升級的契機。(編輯:潘羿菁)11410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