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力抗俄軍啟示 學者:證國軍建軍方向正確[影]

(中央社記者沈朋達台北2日電)烏克蘭力抗侵略的俄軍達第7天,學者馬振坤指出,本次烏軍實戰,驗證國軍在強化不對稱戰力等建軍方向是正確的。戰役也提醒,台灣應明確發布後備令的時機,以利動員訓練。
國防大學中共軍事事務研究所所長馬振坤今天在國策研究院舉行的「強權政治下的烏克蘭與台灣」座談會中,作上述表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至今滿一週,烏克蘭未如外界之前預測的快速陷落,軍民奮力抵抗下,俄軍無法速戰速決,引起全球矚目。
對此,馬振坤指出,烏克蘭軍隊的實戰經驗,也驗證了中華民國國軍近年建軍方向是正確的。
不對稱戰力
「不對稱作戰」是美軍提出的一種新作戰理論,相對於「對稱作戰」而來。這個軍事術語是指採取非傳統或非正規方法,避免和敵人強點對抗,在衡量雙方相對態勢後,發揮己方優勢並選擇敵人弱點加以痛擊,以獲得預期軍事或政治目的。
資料來源:海軍學術雙月刊
而國軍近年也透過採購刺針飛彈、自製天弓3防空飛彈等方式強化「不對稱戰力」。
其次,烏軍集中兵力打城鎮戰,限制俄軍空優和裝甲部隊戰力,消耗俄軍。國軍近年也從傳統野戰,轉而著重城鎮戰。
第三,烏克蘭藉由國民警衛部隊和民兵支援正規部隊戰鬥,確實拖延俄軍推進,這驗證了後備部隊的重要性。國軍近年也改革後備教召制度。
另外,烏軍在戰爭初期就喪失海空兵力的教訓,也顯示國軍近年在演訓強調「戰力保存」科目的重要性。「戰力保存」作法包括:軍機移往東部、軍艦開往特定海域躲避共軍攻擊等,事後再反擊。
最後他指出,台灣不同於烏克蘭,四面環海的地理環境提供防衛縱深,而近年獲得F-16V戰機和自製潛艦等作法,能提升國軍海空戰力。
本次戰爭中,烏克蘭有大量平民投入戰鬥。但馬振坤指出,烏克蘭直到俄國入侵才宣布後備動員已太晚。後備部隊的組成不僅是發步槍,例如操作刺針飛彈至少就需要10餘週的訓練,烏克蘭現在是「和時間賽跑」。
因此,他強調,國軍在落實後備動員機制外,政府更應明確發布動員令的時機,讓軍政相關部門有充分時間動員物資人力,及相關的戰鬥訓練。(編輯:周慧盈)11103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