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砲聲下的呼喚:烏克蘭志工尋找前線的最後老人

2025/10/31 21:37(10/31 21:52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在烏東的居民隨着前線逼近,帶著行李離開家園。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在烏東的居民隨着前線逼近,帶著行李離開家園。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31日專電)俄烏戰爭邁入第4年,隨著前線局勢變化,烏東地區再掀撤離潮。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砲火不歇,志工團體冒險深入前線協助尋人與撤離,但也有居民在戰火中掙扎抉擇,是離開家園還是留下堅守。

「柳德米拉(Liudmyla)!有沒有柳德米拉在?」志工的呼喊在破碎的屋宇間迴盪,那是這座烏東小鎮上,砲聲以外少數仍屬於「人」的聲音。

戰火下尋人

這裡是康斯坦丁諾夫卡(Kostyantynivka),距離前線僅9公里。前線逼近後,街上行人早已絕跡,通訊中斷,許多老人與外界失聯。

烏克蘭的撤離行動,除了警方特別單位「白色天使」與地方政府外,多依賴民間志願團體。這些團體駕著普通車輛,沒有裝甲,也沒有防無人機設備,沿著通往前線的道路前進,而這些不屬軍隊的救援車輛,多成為俄軍攻擊目標之一。

但志工們仍不畏懼,手持地址,開著簡陋的車,一戶一戶地呼喊名字,只為在戰火前找到那名仍未撤離的親人。

這次他們尋找的是80歲的婦人柳德米拉。她住在一棟老舊的4層樓住宅內,大樓前堆著劈好的柴枝,那是仍留在這的人為冬天斷電、斷煤氣做的準備。屋內行李早已打包,她拖著兩袋沉甸甸的行李,步履蹣跚地走下樓梯,外頭傳來飛彈掠過的聲音。

柳德米拉行動不便,幾乎無法得知外面的戰況。「我甚麼地方都不去,社工為我帶食物,我就坐在家裡。」她語氣微弱,說自己沒有親人,女兒5年前病逝,如今只靠志工幫忙撤離到第聶伯(Dnipro)。

「我沒有地方可去,如果可以,我想去療養院,我有三級殘疾。」她向中央社記者說。

隔壁一位手持拐杖的老婦瑪麗娜(Maryna)緩緩走過來,對於人跡罕至的社區內出現汽車感到好奇。她臉上仍塗著班駁的胭脂、唇膏,眼眉處畫上兩條黑色細線,是她在戰火下的尊嚴。「我已經4天沒睡了」,她說昨天又被空襲第7次,「陽台沒了,衣櫃沒了,杯櫃也沒了,一切就像惡夢。」

康斯坦丁諾夫卡坐落在H20公路上的大城市,是前往頓內茨克(Donetsk)州臨時行政中心的克拉莫托斯克(Kramatorsk)市的必經之地,對俄烏雙方來說別具戰略價值,近日交火頻繁。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然而,仍有不少長者因為經濟問題、療養院面臨營運瓶頸、留戀、家人等原因決定留下。圖為老婦瑪麗娜在康斯坦丁諾夫卡躊躇應否撤離。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然而,仍有不少長者因為經濟問題、療養院面臨營運瓶頸、留戀、家人等原因決定留下。圖為老婦瑪麗娜在康斯坦丁諾夫卡躊躇應否撤離。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不願離開家園

志工團體「Proliska」的車停在樓下。該組織頓內茨克地區人道事務負責人特卡喬夫(Yevhenii Tkachov)說,過去1個月來,申請撤離的居民增加了3到4倍,多為失去生活能力的長者與殘疾者。

社工們勸說瑪麗娜撤離,「昨天有多少人死了,你知道吧?」女社工語氣帶點不耐煩,「那棟5層樓的大樓整棟塌下,磚塊滿地。」女社工與瑪麗娜交頭接耳,說街角的殘骸,那裡躺着年輕男生,身首異處。

然而,瑪麗娜仍搖頭。「我甚麼都沒有,也沒有錢。他們帶我走之後,我能做什麼?回來又能去哪?」她說,她的老人津貼每月只有3500荷里夫納(約新台幣2556元),她寧願等待女兒在克拉莫托斯克找租屋,但當地租金至少高出津貼40%,她說「誰會替我付?」

像瑪麗娜這樣的人,在烏東並不少見。記者隨志願團體採訪數天,有人提著撤離者的行李送上車後,轉身留在家園。一名中年男子說飛彈從頭頂掠過、砲彈落在學校旁,卻仍不肯離開。「我在這裡長大,也會在這裡死。」有婦人送走鄰居後,堅持留下照顧貓狗。

在戰火下,除了前線,後方城市療養院也面臨困境,經濟問題、留戀、家人等,這是每天烏東居民的生活難題。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志工團體撤離長者到相對安全的後方城市,再由其他志工用救護車送他們到中部城市。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志工團體撤離長者到相對安全的後方城市,再由其他志工用救護車送他們到中部城市。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戰爭的社會裂縫

根據烏克蘭社會政策、家庭與團結部(Ministry of Social Policy, Family and Unity of Ukraine)資料,政府目前為首次撤離的民眾提供6個月補助,每人每月2000荷里夫納(約新台幣1460元),殘疾者可領3000荷里夫納(約新台幣2191元)。聯合國難民署也提供每月3600荷里夫納(約新台幣2629元)的現金支援,但僅維持3個月。

當地政府同時推出前線置業補貼與企業救濟金,但對無家可歸、喪失工作能力的長者而言,離開家鄉後仍難以維生。志工說,許多人被送到帕夫洛赫拉德(Pavlohrad)的中轉站後,只能等待下一步安排,過渡後還是要靠自己撐下去。

失所與回流

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IOM)10月公布的最新報告指出,烏克蘭目前有近370萬名國內流離失所者,占全國3800萬人口中約1成,其中28%來自頓內茨克州,為全國之最。雖然戰事邁入第4年,流離人數仍持續上升。

報告指出,84%的流離失所者需要用不同的方式來應對,如花他們的儲蓄、需要借貸來購買食物,更有少數人用上極端如賣地(9%)或從事非法、高危的工作(13%)。報告又提到,部分人因救援金減少、儲蓄耗盡,選擇回流原居地,截至10月,已有212萬人因此從其他州返回原居地。

「你明天再來吧」,瑪麗娜對志工說。特卡喬夫笑著回「那誰來付我汽油錢?」話語中帶著玩笑,但更多是無奈。(編輯:唐聲揚)1141031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志工團體人員特卡喬夫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找尋要撤離的長者。這些志工只是駕著普通車輛,沒有裝甲,冒險來協助長者。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圖為志工團體人員特卡喬夫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找尋要撤離的長者。這些志工只是駕著普通車輛,沒有裝甲,冒險來協助長者。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志工表示,過去1個月來,申請撤離的居民增加3到4倍,多為失去生活能力的長者與殘疾者。圖為志工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接走要撤離的長者,大樓門口旁堆著劈好的柴枝。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聯合國統計顯示,目前每10名烏克蘭人中就有1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志工表示,過去1個月來,申請撤離的居民增加3到4倍,多為失去生活能力的長者與殘疾者。圖為志工在康斯坦丁諾夫卡接走要撤離的長者,大樓門口旁堆著劈好的柴枝。中央社記者陳彥婷斯拉維揚斯克攝 114年10月31日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一條麵包的戰線:烏東烘培工場內生命與希望一同出爐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