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掃蕩詐騙園區行騙者逃出 黑市掀「搶人大戰」
(中央社曼谷4日綜合外電報導)數名專家與內部人士表示,近期針對緬甸最惡名昭彰的網路詐騙園區的掃蕩行動,引發一場前所未見的「搶人大戰」─逃離的行騙者紛紛湧向鄰近的詐騙工廠尋求「再就業」。
法新社報導,近年來,網路詐騙園區在東南亞各地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透過精心設計的愛情詐騙與加密貨幣詐騙,吸乾毫無防備受害者的血汗錢,造成每年數以十億計美元的損失。
分析人士指出,許多詐騙園區的員工是被販運進來的,但也有人是為了高薪而主動加入。
10月下旬,緬甸詐騙工廠「KK園區」(KK Park)遭到掃蕩,導致逾1500人逃到泰國境內—但仍有不少人選擇留下,繼續在黑市尋找新機會。
一名中國籍的詐騙工廠自願工作者告訴法新社,10月23日那天,幾百名從KK園區逃出的人抵達他所在的詐騙園區—該園區距離KK園區僅約3公里,吸引他們的是每月高達1400美元的薪資。
這名男子出於安全考量要求匿名,並向法新社分享了他在通訊軟體上的即時定位,顯示他位於緬甸境內,靠近泰國邊境。
他說:「有些人會被黑心老闆帶走,有些人則會被好公司僱用。這一切都要看運氣。」
非營利組織「打擊跨國組織犯罪全球倡議」(Global Initiative Against Transnational Organized Crime)資深專家陶爾(Jason Tower)表示,許多KK園區的行騙者「實際上又被其他詐騙集團收編」。
他說:「有些人正在尋找新的地點繼續從事詐騙。他們可能把這視為一份工作。」
據一名專家估計,KK園區先前約有2萬名工人,其中絕大多數是中國公民。逃往泰國的人可能不到總數的10%。
但留下來的人也不一定是自願的。
那名中國籍的詐騙園區自願工作者告訴法新社,在KK園區大批人逃離之後,當地武裝團體立刻趁機撈錢—將失業的行騙者「轉賣」給其他園區,每人最高可賣出7萬美元。
這些人究竟是被「挖角」的自願者,還是被販運的受害者,仍不清楚。
這名行騙者說,自從掃蕩後,他「每晚都聽到爆炸聲」,但他認為那只是「做樣子」,並非緬甸當局真正的取締行動。
而隨著詐騙人力持續流動—不論是被迫或自願—人權倡議者表示,唯有從源頭下手、追究幕後中國主謀的責任,問題才可能解決。(編譯:嚴思祺)114110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