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dots:菲律賓平民之舞 土中帶潮席捲社群平台
推薦閱讀
現年12歲的比托告訴中央社:「跳這種舞蹈只要隨性就好,沒有固定舞步。」
對許多年輕人而言,Budots不只是舞蹈,也是同儕之間的連結,更可以是暫時擺脫生活煩惱的快樂劑。「沒有錢沒關係,我們可以跳Budots。」比托笑著說。
像蛇一樣地扭腰、以半蹲姿勢開合雙膝,雙手如同在空氣中游泳似地擺動,是Budots的標誌動作,雖然被認為帶有「土味」,但當下卻是很「潮」,過去被視為是街頭閒人專屬的舞蹈,現在已經席捲菲律賓,甚至紅到其他國家。
在菲律賓中部方言維薩亞斯語(Bisaya)裡,Budots是指「無所事事的人」,帶有遊手好閒的負面意味。這些人可能是因為學歷不高無法找到工作,也有可能是因家人定期匯錢過來,而不需要去找工作,於是常在社區閒晃。
Budots早在2000年代就已出現,隨著近月來有人在短影音平台發起勁舞挑戰,加上一些藝人與政治人物為與民眾建立連結也跟風扭動,使得它再度爆紅。
根據君子雜誌(Esquire)菲律賓版介紹,Budots於2008年首次登上電視節目,但在此之前,它已在民答那峨島(Mindanao)盛行,特別是在納卯市(Davao City),就連當時還是市長的前總統杜特蒂(Rodrigo Duterte),也到公園和民眾一起跳過。
菲律賓網路媒體Interaksyon報導,Budots是由納卯市音樂人DJ Love發揚光大,靈感來自於菲律賓原住民舞蹈,音樂則是取材於生活環境中的各種聲音,包括車輛喇叭聲、鳥叫聲。
從DJ Love發布在社群平台的影片可以看到,就連他混音的地方都只是一個簡陋的小房間,他的影片常印有「向跳舞說是、向吸毒說不」的訊息,提醒的閒暇無事的年輕人多跳舞,遠離毒品。
一名台商認為,Budots反映出菲律賓基層民眾的即興創造力,以及在困境中尋找歡樂的樂觀生活態度。年輕人在社群平台分享跳舞的短影片,有人單純希望贏得點「讚」數,也有人希望一躍成為網紅,扭轉人生。
誕生於簡陋混音室,傳播於街頭和社區慶典場合,Budots被視為菲律賓典型的草根舞蹈,由下而上的發展模式,使它成為身分認同的載體,基層民眾藉此展現舞蹈才華和社會存在感,逆襲成為影響主流文化的力量。(編輯:唐佩君)1141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