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裴洛西不拚連任 感謝影片見專機夜間抵台、獲頒勳章[影]

2025/11/7 07:30(11/7 07:58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裴洛西(前中)2022年到台灣訪問,時任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左)代表政府迎接。(外交部提供)
裴洛西(前中)2022年到台灣訪問,時任外交部長吳釗燮(前左)代表政府迎接。(外交部提供)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華盛頓6日專電)美國眾院首位女議長裴洛西今天宣布不拚連任眾議員,並於社群平台X釋出近6分鐘的感謝影片,回顧傳奇政治路以外,也重現2022年8月2日晚間從訪台專機走下、在總統府獲頒「特種大綬卿雲勳章」的畫面。

▲訪台畫面於影片約4:02處。

民主黨在地方選舉「全壘打」後,85歲的裴洛西(Nancy Pelosi)上午宣布,她的國會生涯將於明年任期結束後劃下句點。裴洛西曾任聯邦眾議院議長,即使卸下議長身份,她仍是美國政壇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政壇「鐵娘子」在感謝影片中向選民們喊話,呼籲在美國和在全球繼續傳承理念。影片並帶到她2022年8月2日訪台,成為繼1997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金瑞契(Newt Gingrich)後,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政要。當時中國已祭出數次警告。

時任總統蔡英文隔天於總統府頒授裴洛西「特種大綬卿雲勳章」,代表台灣對她多年支持的感謝,裴洛西則說,訪台意在向外界清楚表達,「我們絕對不會背棄對台灣的承諾」。

北京接著軍事挑釁不斷,包括向台灣周邊海域發射11枚飛彈,當中數枚落在日本鄰近海域。時任美國駐中大使伯恩斯(Nicholas Burns)去年指出,裴洛西飛機落地前一分鐘他被中國外交部召見,之後中方8次在不同場合都向他抗議。

時任白宮首席副國家安全顧問范納(Jon Finer)今年4月在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座談時回憶,「我們寧可那趟訪問沒有發生。話雖如此,我們不會、也無法告訴眾議院議長她可以或不能做什麼。」

范納說,那段時間令人不安,但美國與台灣一起度過難關。台灣在後續的處理上非常負責任,整體事態本來可能會發展成更糟的局面,但「人們都挺過來了」。

他說,過去已有議長訪問台灣的前例,美國國會的一位政治官員訪台,本身並不會造成任何不穩定;當美國代表走訪其他國家並談到這起事件時,大多數國家都理解,裴洛西訪台不代表美國對中國或台灣的政策有任何改變,而是中國反應過度。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前左3)2022年訪台,前往拜訪立法院;由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左2)率四大黨團總召接待歡迎裴洛西。右2起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中央社檔案照片)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前左3)2022年訪台,前往拜訪立法院;由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左2)率四大黨團總召接待歡迎裴洛西。右2起為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曾銘宗。(中央社檔案照片)

雖然拜登政府內有數位官員對裴洛西訪台不滿,認為裴洛西等於給北京發作的理由,但當時有超過參院1/4人數、26名共和黨籍參議員在她專機抵台後隨即發出聯合聲明,公開表態挺她訪台。

聯名議員包含多位參院重量級成員,包括共和黨麥康奈(Mitch McConnell)、時任參院外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現任外委會主席里契(Jim Risch),及已故參院軍委會共和黨首席議員殷荷菲(Jim Inhofe)等。

訪台並非裴洛西第一次狠踩北京紅線。裴洛西的感謝影片也可見她1991年9月,在六四事件爆發兩年後,於天安門廣場上拉開寫有「獻給為中國民主事業犧牲之烈士」的布條,聲援中國民主運動的畫面。當年的她,還只是新科國會議員。

裴洛西與前任總統拜登的友誼長達50年,兩人雖然在拜登去年競選連任時關係跌至冰點。裴洛西當時憂心拜登無法擊敗川普,私下勸拜登退出大選,讓拜登夫婦不滿,感覺被多年盟友背叛。

拜登今天仍推文祝福老友,讚裴洛西是「美國歷史上最好的眾議院議長」。

「這就是我授予她總統自由勳章的原因。」(編輯:陳慧萍)114110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