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外長憂中俄聯手 倡議與台灣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中央社記者鍾佑貞華盛頓10日專電)立陶宛曾頂住中國壓力,允許台灣在以「台灣」之名設處,外長布德里斯去年上任後對台立場令人關注。他今天表示,需與台灣於威權鎖定的領域建立戰略夥伴關係;俄國與北約衝突勢必影響印太,會促使中國達成他們想要的結果。
45歲的布德里斯(Kestutis Budrys)曾任立陶宛國家安全顧問,去年底出任外長以來,至少已兩度訪美,今天下午出席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的座談,在回應中央社對立陶宛現行對台政策的提問時,做出上述表示。
布德里斯說,台灣與立陶宛已有經濟連結、相互設處,並於不同個領域有良好的交流,但仍需與台灣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尤其是全球威權政權鎖定的領域。
他指出,俄中密切夥伴關係牽動台灣與立陶宛的安全。「我無法想像,如果印太地區發生重大衝突,歐洲大陸不會受到波及,反之亦然」。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俄一旦發生衝突,勢必會直接牽動印太地區,並鼓勵中國藉機達成目標。
布德里斯並提到立陶宛支持美國呼籲北約增加軍費的立場,表示能理解美方推動歐洲「做得更多」。想在承平時期生活,就必須以實力來支撐。
主持人、前美俄核武控制談判代表比林斯里(Marshall Billingslea)指出,立陶宛有步槍兵協會,有訓練民眾並使其動員抵抗俄國入侵的計畫。台灣應借鏡立陶宛經驗,規劃如何在中共最終決定入侵時動員全民,因為這種情境似乎越來越有可能發生。
布德里斯表示,立陶宛正在推動全社會動員,實際上是通過組織許多人參與的不同演習來邊做邊學,這不只關於武裝防禦,也涉及政府延續性和為社會提供關鍵需求等面向。
立陶宛同時也複製芬蘭的民防經驗。布德里斯說,冷戰時期,芬蘭在了解只能自立自強的背景下計劃抵抗整個蘇聯,因此建立非常有效的系統,且運作數十年,使立陶宛一時難以複製,「必須創造捷徑」,以為未來做準備。
他指出,嚇阻之所以有效,不只是取決己方與敵方的軍力規模,還包括整個情勢條件。例如,若遇到封鎖,立陶宛能挺得住嗎?社會會有什麼反應?民眾是否配合?
布德里斯說,這些都是立陶宛的兵推想定,企業也參與討論,模擬立陶宛在波羅的海被封鎖或蘇瓦烏基走廊(Suwalki Gap)出現狀況的情況下社會及儲備糧食能撐多久。
「蘇瓦烏基走廊」的名字是來自當地主要城市,位置沿著波蘭與立陶宛邊界,且被夾在俄國高度軍事化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以及白俄羅斯之間。當地被稱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東翼的「阿基里斯腱」。
「我必須一遍又一遍地思考這些問題,並不斷回答它們,進行訓練,你會發現一些從未想過的驚人事物。這就是計劃的意義。這就是為什麼計劃如此寶貴。它迫使你去發現那些你原本不認為存在的問題」,布德里斯說。(編輯:張芷瑄)1141111
- 立陶宛外長憂中俄聯手 倡議與台灣建立戰略夥伴關係2025/11/11 07:25
- 2025/09/10 14:12
- 2025/01/12 10:5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蕭美琴歐洲議會IPAC演說 義大利專家:值得紀念的大事[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111/1656x1243_17085445364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