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保人士憂禁餵流浪犬猫入法 農業部:需研議凝共識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26日電)約200多名動保人士今天下午到農業部抗議,憂心政府可能會修「動物保護法」,納入禁止餵食流浪犬猫。農業部回應表示,需再研議,並凝聚各方共識。
動保人士指出,全面禁止餵食,不僅無助於解決流浪動物問題,反而可能造成更多動物受苦,讓社區衝突與野生動物威脅情況越演越烈。
動保人士說,許多志工仰賴固定餵食點,才能進行誘捕、絕育(TNR)與健康監測。若全面禁止餵食,志工根本抓不到流浪猫狗,TNR工作難以落實,社區犬猫數量反而會快速增加,導致人犬衝突和野生動物受威脅的情況更加惡化。
另外,動保人士認為,禁止餵食將促使流浪狗失去穩定食物來源,逐漸野化成野狗,形成更難管理的族群;野化犬群不僅對人類社區造成潛在威脅,也可能捕食或驚擾野生動物,對生態造成更大衝擊,政策本意是保護野生動物,實際上可能適得其反。
動保人士指出,政府若真心要解決流浪犬貓問題,應著力於源頭飼主管理、落實寵物登記與絕育、加強棄養罰則、完善收容政策,同時支持社區INR行動。
農業部發布新聞稿回應表示,餵養行為型態與目的多元,可能對社會、環境及生態產生不同影響,已公告在野生動物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自然保留區等生態敏感地區全面禁止餵食,以優先維護生態環境與野生動物棲息安全;至於其他公共區域,則依「廢棄物清理法」等既有法規,針對造成環境髒亂或公共衛生問題的行為進行管理。

有關不當餵養行為是否納入「動物保護法」,農業部表示,仍需研議並凝聚共識。農業部將持續推動社區教育與自主管理,協助居民建立正確飼養觀念,完成家犬絕育與寵物登記,推動在地化、有秩序且可持續的犬隻管理,以長期有效降低遊蕩犬對環境與生態的衝擊。
農業部說,族群控制的關鍵在於源頭管理,呼籲飼主落實家犬寵登及絕育,避免棄養或繁殖失控;地方政府應持續推動執法與補助絕育計畫,並結合民間與社區力量,建立長期有效的族群管理機制。唯有從源頭減少犬隻自家戶流入野外,才能降低遊蕩犬數量、緩解收容壓力。
另針對部分人士認為「推動收容單位落實人道處理,實則擴大撲殺」,農業部重申,公立動物收容所並未恢復撲殺。「人道處理」即社會常稱的「安樂死」,是由獸醫師依「動物保護法」規定,在動物出現重傷病、傳染性疾病或嚴重危害公共安全時,依法執行人道處理,這是國際普遍認可、基於動物福祉的必要措施。
此外,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也發布新聞稿表示,研究顯示,在固定餵食點周邊,犬隻族群的密度很高,不僅加劇跨物種疾病的交叉感染,使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更為頻繁;對餵食者而言,也許是一時的「善意」,但實際上卻是在製造高風險熱區。
為野生動物而走行動聯盟指出,真正人道的遊蕩動物管理,不是讓牠們繼續流浪、依賴餵養,而是必須回到源頭控管,建立完整的責任體系。(編輯:吳素柔)11409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