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幕後英雄1/以漫畫編輯之名 金漫特別貢獻獎黃健和憶來時路

2025/10/26 22:39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一部好的作品需要眾人通力合作,除了鎂光燈前表演者的努力,幕後人員的付出更是功不可沒,也應該得到肯定,中央社推出「幕後英雄」專欄,每週三固定推出這些英雄的故事。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26日電)曾穿梭「悲情城市」等片場,也曾騎機車跑遍台北向漫畫家鄭問等人收稿,第16屆金漫特別貢獻獎得主黃健和催生無數名作,早年率先掛上「漫畫編輯」職稱,也見證台漫發展歷程。

黃健和生於1962年,大學選讀文化大學戲劇系,彼時新電影浪潮正要崛起,他接受中央社記者專訪回憶,大學課餘時,透過已經在侯孝賢劇組工作的劇場朋友介紹,進而加入其中,「侯孝賢找的班底當時其實都是從劇場來的,然後楊德昌也是,那個年代沒有想『跨界』,就是很自然」。

黃健和以助導或副導身分一連參與「戀戀風塵」、「尼羅河女兒」與「悲情城市」電影拍攝,不同組別進場之間總有空檔,他會抽出1天去漫畫店看漫畫,「我爸媽是老師,教育模式相對寬鬆,從小就是只要做完功課要幹嘛都可以,只有5塊零用錢就跟兄弟姊妹集資去租漫畫看,是很小就有的習慣。」

黃健和說,閱讀是當時再平常不過的娛樂,求學時去圖書館把小說看完一輪,後來則泡在租書店看書或看漫畫,有薪水可以支配後,也看DVD、電影、展覽或是劇場,無所謂形式與媒材,就是不斷吸收,80、90年代也是如此,讓現在看似不同領域的人們有許多交集。

在電影工作告一段落後,黃健和受當時任職於時報出版的高重黎邀請,擔任「星期漫畫」週刊編輯,自此開啟漫畫編輯生涯至今。

黃健和說,他從小看的漫畫多,2人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情開始一切,「我是當時第1個在名片上面打上『漫畫編輯』的人,之前其實沒有很明確分工,但那時候因為敖幼祥、蔡志忠這一批漫畫家成功,我們覺得這可以是個產業。」

黃健和打趣以「奶媽」2字比喻他當年當漫畫編輯的心情,在「星期漫畫」、HIGH漫畫雜誌任職期間,他帶著稿袋騎機車跑遍全台北,跑到北邊是找敖幼祥、南邊是鄭問、東邊是曾正忠,陳弘耀則在土城,還因此有了「飛腿黃」的稱號,等稿件等到要住漫畫家家中也是常有的事。

黃健和說,當時的漫畫家與其他類型創作者不一樣,多半自念書到就業以來,唯一在做的事情就是畫畫,所以其他事務便需要漫畫編輯的協助,創作者對於自己要說什麼通常具高掌握度,有時需要的便是一個說話的對象,可以讓他們知道可以往甚麼方向嘗試,漫畫編輯的角色也因此而重要。

像是在「星期漫畫」時期,漫畫家林政德曾拿一篇自己畫的武俠漫畫給黃健和參閱,黃健和考量當時市場已趨飽和,便建議了青春校園題材,在林政德猶豫不知要畫什麼題材時,還寫了第1集故事給他,這才誕生後來紅遍全台的YOUNG GUNS漫畫,後續故事則由林政德自行發想延伸創作。

在大辣出版擔任總編輯期間,黃健和也觀察到,隨著台漫產業發展,漫畫編輯職責漸漸變化,對許多新一代台灣漫畫家來說,很多人透過網路或是同人場,都知道如何經營自我品牌,而漫畫編輯能夠介入的是為其新增更多視角,例如鼓勵參加國際漫畫節、駐村等,「也能看見台漫幾十年的成長與變化」。(編輯:管中維)114102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幕後英雄2/遠流出版50年 王榮文:信任是出版社最珍貴資產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