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綠能明日之星 仁澤地熱電廠點燃台灣淨零新篇章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宜蘭17日電)從羅東車站出發,車程近兩小時蜿蜒而上,來到當地人稱為「燒水巷」的鳩之澤溫泉太平山谷。青翠群山間,沒有重重的硫磺味,只見白色熱氣自谷底緩緩升起,這裡不僅是觀光客熟悉的溫泉景致,也是台電睽違30年再度啟用的新地熱電廠—仁澤地熱電廠所在。
「地熱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風電、光電看天吃飯,冷機啟動半小時就能併網,效率還能維持在6到7成。」台電再生能源處專案辦公室主任徐文科說,地熱全天候穩定供電,是台灣能源轉型中不可或缺的基礎。
其實早在19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台灣就積極尋找自主能源。宜蘭地區因擁有豐富溫泉資源,地熱潛能備受期待。1981年啟用的清水電廠是全台第一座地熱電廠,但因機組與資源開採方式不匹配、缺乏尾水回注,僅營運12年便停擺。
當時仁澤也曾開鑿1、2號井,確認資源條件良好,但因偏遠無需求,加上能源危機解除,故未續推電廠開發計畫。
小規模電廠具大戰略 MIT產業鏈成形
2009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頒布後,地熱再度被納入政策版圖。2018年,台電與中油攜手鑽鑿仁澤3、4號井,開啟「地熱國家隊」模式。
仁澤電廠年發電量約370萬度,相當於1000戶家庭用電,雖規模不大,但卻代表台灣地熱在沉寂多年後正式復出。徐文科說,電廠採用「有機朗肯雙循環發電系統」(ORC),透過「熱交換」推動渦輪機,尾水超過95%回注地層,維持壓力與資源永續。
他強調,這樣不僅避免機組內結垢、延長設備壽命,更確保水資源不被耗竭,「最大優點就是熱源的溫度不需要那麼高,也能穩定發電。」仁澤的成功,仰賴中油專業鑽井、台電營運經驗,並整合工研院測試與國產設備,逐步形塑「MIT地熱產業鏈」。
挺過高風險挑戰 部落共識成就觀光共榮
與太陽能、風力發電相比,地熱最大挑戰在於「不可視」。探勘必須經過地質、地化、地物「3G調查」,再透過多口井逐步驗證。徐文科說,鑽井過程中常遇破碎帶與斷層,甚至發生漏漿、卡鑽,需要專業技術克服,投資風險極高。
且地熱案場位於原民傳統領域,也常面臨部落溝通的敏感課題。徐文科回憶,建廠時期,台電團隊頻繁拜訪、參與在地活動,逐漸建立信任,「有一次部落主席還帶我們去他的果園採水果。」這樣的互動,讓仁澤最終獲得地方支持。
2023年「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案新增地熱專章,將水權年限延長至20年,並規定尾水回注率需達9成以上,確保資源永續。新法同時保障在地溫泉產業與原住民族權益,建立更友善的發展環境。
台電並未將仁澤單純定位為一座先導地熱電廠,目前正推進2號井修井、5號井鑽鑿等產能擴充計畫外,也與鳩之澤溫泉合作,共享在地特有資源,打造「綠能+旅遊」的共榮模式,拓展地熱應用價值。

從仁澤到大屯山 地熱成淨零拼圖
台灣目前的地熱發電廠包括宜蘭清水、仁澤,台東金崙全陽及新北市的四磺子坪地熱示範電廠。而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盤點,全台地熱潛能高達40GW,其中大屯山群就占兩成。政府設定目標:2025年達20MW商轉,2050年擴大至6GW規模,成為淨零轉型的重要支柱。
徐文科說,仁澤只是起點,台電對地熱發電有四個軸線同步進行,包括既有廠址擴充、國際合作開發、自有場域探勘與國內合作導入。其中2024年10月與倍速羅得公司、GreenFire Energy、Baker Hughes及其台灣在地合作夥伴泰京公司、台灣汽電共生公司等國內外團隊簽署合作意向書,探勘大屯山地熱資源,「希望藉由國際團隊來帶動國內的產業鏈」。
台電與中油則共同開發台中谷關,也在台北及宜蘭地區自有場域探勘開發,藉以強化北東電網供電穩定。同時,台電將公開徵求地熱潛能區之土地擁有者如地主或開發商等對象,合理評選後導入合作,共同出資探勘地熱資源。
「地熱是全天候的基載綠能,對台灣能源穩定意義重大。」也是風電專家的徐文科強調,當前光電與風能已快速成長,仁澤地熱電廠的啟用,象徵台灣能源更具多元,轉型進入新階段。
至於未來能否複製仁澤經驗,推展更深層的地熱資源?徐文科指出,因為地熱發電是近期才逐漸受到關注,相關的技術及土地利用等法規、產業鏈都還有調整及完善的空間,加上也須配合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私有制等民情,均需更進一步制定妥適的措施,才有可能穩健的成長。
「不過,經濟部設立專案辦公室與單一窗口,已大幅加速推動,仁澤的啟用,也意味台灣地熱能正在走出實驗階段,邁向產業化的關鍵時刻。」徐文科說。(編輯:陳姿伶)1141017


- 2025/10/17 14:51
- 2025/10/17 12:33
- 2025/10/17 10:10
- 綠能明日之星 仁澤地熱電廠點燃台灣淨零新篇章2025/10/17 09:59
- 2025/10/16 16:41
- 2025/10/16 15:5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