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AI淨零/中研院與海大簽署MOU 共推海洋永續淨零減碳

2025/7/24 14:12(7/24 15: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研究院24日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MOU),雙方未來將持續深化在研究、教學等方面的交流,助力台灣邁向海洋永續與淨零減碳新未來。(中研院提供)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傳真 114年7月24日
中央研究院24日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MOU),雙方未來將持續深化在研究、教學等方面的交流,助力台灣邁向海洋永續與淨零減碳新未來。(中研院提供)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傳真 114年7月24日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24日電)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海洋資源,中央研究院與台灣海洋大學今天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將攜手強化永續與淨零科技研究與應用的互補優勢,催生更多科研成果。

中研院發布新聞稿指出,中研院今天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簽署「淨零減碳科研應用合作備忘錄」(MOU),中研院由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地球科學研究所、環境變遷研究中心與關鍵議題研究中心4個研究單位代表,未來將發揮在海洋觀測、海底地質探勘、藻類碳封存、海洋生態、海洋能發電及政策制度等研究強項。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台灣是海洋國家,很適合發展多面向的海洋研究,除了要維護海洋景觀以及生物多樣性的細微變化需更努力減碳,因為科學知識與工程技術的進步,人類運用海洋資源的能力也逐步提升,希望能藉由跨領域和跨組織的合作,激盪出新的研究視角與科研技術。

中研院指出,這次與以海洋科學及工程為核心專長的台灣海洋大學簽署MOU,雙方將攜手強化永續與淨零科技研究與應用的互補優勢,其中在海洋能開發方面,雙方在洋流能與波浪能的研究已各有專長。

訂閱《早安世界》電子報 每天3分鐘掌握10件天下事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中研院舉例,基於台灣地理條件特殊,東部外海的黑潮洋流流速快且穩定,具備全天候發電潛力,是少數有潛力成為基載電力的再生能源之一,因此中研院優先投入洋流發電研究與開發,海洋大學則專注波浪能相關應用與推展,並於濱海校區及鄰近海域設置「海洋能源實現基地」,結合實驗室與海域測試場,成為海洋能源教育、觀摩與實踐的完整場域。

中研院表示,這次簽署MOU,呼應國際趨勢與台灣國家政策,涵蓋聯合國2030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2050淨零排放願景,未來將持續深化在研究、教學等方面的交流,助力台灣邁向海洋永續與淨零減碳新未來。(編輯:管中維)114072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AI淨零/機械業隱形冠軍 協鴻工業啟動雙軸轉型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