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學者籲台版ETS納勞權 環境部擬防杜惡意關廠停工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29日電)環境部規劃碳定價及碳交易新制,學者提醒,除了供應鏈減碳,國際間也關注勞工人權相關議題。環境部表示,將會預防及避免有業者惡意停工、關廠,藉此取得免費配額的情況發生。
環境部為提供企業積極減碳誘因,建構碳市場,預計明年邀請17家企業籌組「先行者聯盟」,試行台版總量管制及排放交易(TW ETS),環境部長彭啓明期望最快在2027年啟動台版ETS,與已經上路的碳費制度並行。
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認為,台灣產業會希望實施ETS,因為企業認為過去的減碳成果應該被肯定,並且能夠釋出自身剩餘的排放配額碳權,到碳市場上轉讓交易。
然而,對於現行碳費制度與ETS雙軌並行能否有效驅動減碳,周桂田表達疑慮。
他表示,參考韓國的經驗,若管制不當,ETS可能導致部分公司在沒有實質減碳的情況下,僅透過交易碳權來應付減碳規定,導致整體碳排放總量不降反升。因此,這需要看環境部後續如何調配與管制。
周桂田強調,國際對供應鏈的要求日益嚴格,不僅限於碳排,還包括人權、環境等,政府應正視並動態調整碳定價政策,運用數據進行監管,促使企業實質減碳與綠色轉型。
彭啓明則告訴中央社記者,學者所關心的議題,在擬訂台版ETS時都會納入考量。他強調,最重要的仍然是設計合理的排放上限及免費排放配額;除了推動ETS,原本的碳費制度仍會維持,雙軌並行,讓「減碳後段班」的企業繳碳費,有持續減碳的動機。
至於相關勞工人權議題,依據氣候變遷因應法第35條規定,排放源關廠、歇業或解散,其核配額不得轉讓,應由中央主管機關收回。彭啓明說,會設法防杜業者惡意停工、關廠,藉此取得免費配額,以維護公平正義。
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告訴中央社記者,碳稅與ETS像是光譜的兩端,碳稅是固定價格、但減碳效果較弱,而ETS的減碳效果較佳,缺點是會有價格上的波動。
至於台灣的碳費制度,劉哲良認為,在加入「自主減量計畫」的規則後,在光譜中較偏於ETS的方向。
他強調,碳稅、碳費或ETS並不是單選題,每個國家或地區會執行適合當地的制度、也有複合型的制度設計,適切的制度是否能達到減碳才是最主要的目標。(編輯:陳清芳)1140729
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
溫室氣體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ETS)是透過碳市場機制,達到減少溫室氣體的制度,歐盟於2005年正式實施ETS,亞洲有韓國於2015年跟進,台灣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進行模擬交易。
以歐盟ETS運作方式為例,是在總量管制之下進行碳交易,主管機關設定一段期間內的排放總量,並有監控、登錄、查驗、交易等配套,在總量上限內,主管機關向受到管制的企業發行「排放配額」,若企業積極減碳所產生的剩餘排放配額,可交易給減碳不足的其他企業。
據國際碳行動夥伴組織(ICAP)統計,目前全球有38個ETS正在實施,覆蓋近全球1/4排放量;大多數ETS集中於工業和電力部門,約1/3系統涵蓋建築和運輸,至於廢棄物、海運、國內航空、農業和林業等部門的覆蓋較少。
歐盟是全球第一個於2005年正式實施ETS的區域,稱為歐盟排放交易系統,有20多個國家參與,涵括1萬2000多座電站、工廠及其他工業設施,幾乎占歐盟碳排放總量的一半,並有多個碳權交易所。
在亞洲,韓國自2015年起跟進施行K-ETS;日本則有類似制度的綠色轉型聯盟(簡稱GX聯盟),並在2023年10月啟動J-Credit碳交易。
- 2025/09/05 14:04
- 2025/07/29 19:40
- 2025/07/29 12:38
- 學者籲台版ETS納勞權 環境部擬防杜惡意關廠停工2025/07/29 11:28
- 2025/07/29 11:27
- 2025/07/29 11:2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