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為氣候而走低碳遊行登場 籲重視調適打造韌性台灣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吳欣紜台北1日電)打造韌性台灣,多個民間團體今天舉辦「為氣候而走」低碳遊行,並提出12項訴求籲社會更重視「氣候調適」,包含建構公平綠能與氣候韌性,以及強化因應衝擊的調適及回復能力。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將在10日舉行,核心主題是「調適」,多個環保團體今天在台北市政府前廣場召開記者會,號召民眾一同參與今天的「為氣候而走」遊行。
媽媽氣候行動聯盟秘書長黃品涵指出,近年極端天氣對全球衝擊越來越劇烈,「為氣候而走」遊行承襲國內外環境和氣候運動的共融精神,上百團體站出來呼籲重視環境永續,更強調世代正義、國家安全、國土韌性、氣候民主、多元文化,訴求政府打造氣候變遷下的韌性台灣。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COP30預計10日起在巴西舉行,聯合國近日發布報告分析各國減量承諾,2035年排放量相較於2019年時僅能減少10%,遠遠不及抑制增溫1.5度的需求,台灣下週即將核定的中華民國(台灣)2035年國家自定貢獻(NDC3.0)草案,強度同樣不足,無法讓台灣落實法定2050淨零目標。
趙家緯籲,政府應強化非核減碳目標,將2035年減量目標從減量38%提升至減量52%,以及落實污染者付費,除了確保碳費費率如期調升,也應就石化與鋼鐵等產業研擬產能調降與高碳製程汰換的轉型路徑,更應藉由「氣候變遷因應法」增訂公益訴訟專章等作法,保障青年與未來世代的司法救濟及氣候決策參與權,才能落實世代正義韌性。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執行長吳碧霜表示,政府減碳不能拖,應針對調適訂時程與績效、跨部門治理納入熱浪淹水缺水與病媒、完善弱勢與勞工保護、擴大支持地方社區行動,讓「氣候調適護未來」不只是標語,而是未來世代可以真正依靠的日常。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執行長凃又文強調,氣候變遷奪走的不只是家園,更挑戰社會的公平與人權,遊行訴求「深化民主與多元文化韌性」,強調唯有尊重程序正義,讓各世代、弱勢與地方社群參與能源轉型,才能建立真正的信任與共識。
根據主辦單位安排,「為氣候而走」遊行將於中午12時30分由市集活動拉開序幕,遊行預計2時出發,採「低碳」模式,現場不設宣傳車,並由台北森巴鼓隊領隊,隊伍將繞行台北101及台北市政府廣場,並於下午3時回到台北市府前廣場。
此外,今天安排多名名人進行議題短講,包含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楊書瑋、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等。(編輯:李亨山)1141101
- 為氣候而走低碳遊行登場 籲重視調適打造韌性台灣2025/11/01 11:57
- 2025/10/31 18:37
- 2025/10/31 11:08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