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人工智慧視覺軟體當靠山 達明機器人攻AI伺服器檢測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15日電)達明多年打造台灣協作型機器人品牌,內部有支近30名成員的關鍵隊伍,研發設計人工智慧(AI)視覺軟體系統,大幅提升協作機器人附加價值。目前達明AI視覺協作機器人除了切入半導體晶圓代工和電子業外,也正應用於AI伺服器檢測等產線。
早在2014年,達明還是廣達集團旗下廣明光電機器人事業部門時,已預先布局整合視覺感測技術的協作型機器人。
達明視覺應用事業處處長黃鐘賢,主導機器人視覺軟體工程團隊,與硬體和電控工程師一同合作,從當初僅2至3人的小規模,如今成長至將近30人的團隊。
達明預先布局視覺技術 組軟體部隊當先鋒
颱風樺加沙登陸台灣當日,黃鐘賢在達明桃園龜山總部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將視覺感測技術整合到機械手臂,這是以往市場從未有過的經驗,這也是達明協作型機器人市場差異化所在。
為了區隔產品差異化,達明很早就設計協作型機器人軟硬體整合方案,不僅自身設計開發製造機械手臂硬體,內部組建一支軟體部隊,專門研發設計視覺軟體系統。
黃鐘賢說明,以往機械手臂由機器人廠商設計一套軟體、或者由軟體商開發視覺系統用於手臂校正與溝通,但要讓這兩套獨立軟體無縫接軌至協作型機器人系統,困難度相當高。
軟體引導機器人操作 自動化產線多元應用
黃鐘賢指出,工程師可透過達明的軟硬體整合方案,同時控制協作型機器人的手臂控制與視覺感測功能,在實務操作現場,能釐清產線作業過程中的責任歸屬,達明也提供與客戶周邊設備及機器的系統工程整合與溝通服務,減少系統整合商建置產線的工程成本。
透過上述方案,黃鐘賢表示,在產線上機器人與工廠設備之間的配置,更有彈性與空間,由視覺軟體系統引導機械手臂操作各類製造生產流程,可增加自動化產線的多元應用。
協作機器人測試線曝光 24小時運作不間斷
專訪當日,鮮少對外曝光的機器人測試產線,難得開放讓外界得以一窺全貌。
剛進入達明辦公樓層7樓的測試產線,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井然有序的協作型機器人,正進行各項測試作業,有些抓舉重物扭力旋轉、有些則是以各角度擺動。
達明說明,協作機器人測試是24小時不間斷運作,以確認在客戶產線實際操作的耐久能力,在測試現場,達明自製的監控平台,可即時掌握產品測試的良率結果,相關測試數據提供資料庫進行大數據分析,作為智慧製造和產線管理的依據。
近年人工智慧應用浪潮方興未艾,黃鐘賢表示,在2017年前,達明預見未來AI應用趨勢崛起,提前布局AI視覺技術,設計出一套軟體工具,讓工程師省下軟體編程設計程序,只要透過使用者介面(UI)就可以蒐集標記圖片、訓練模型,將模型導入機械手臂進行推論,更容易上手操作具備AI辨識能力的協作機器人。
黃鐘賢以鎖螺絲為例,AI視覺技術可讓協作機器人自動辨別生產製造過程哪裡有問題外,還可以自我校正,進一步具備品檢管理能力,大幅提升協作機器人附加價值,這也開啟了自動化品檢產線應用的新藍海商機。
達明AI視覺協作機器人 打進AI伺服器檢測
黃鐘賢指出,目前達明AI視覺協作機器人不僅使用於晶圓代工廠夾取晶圓盒,在其他電子業的組裝、測試、包裝等產線工序也大展身手,包括印刷電路板、OEM大廠AI伺服器檢測、半導體封裝測試廠產線等。
除了AI協作機器人,達明也正積極打造人形機器人軟硬體方案。達明人形智創中心經理黃國瑋表示,團隊正布局機器人技能庫,透過虛擬實境(VR)等穿戴式裝置、或是數位孿生(Digital Twin)及生成式虛擬AI等方式,讓人形機器人直接學習人類的肢體運動。(編輯:楊凱翔)1141015



- 2025/10/15 21:14
- 2025/10/15 15:20
- 2025/10/15 13:55
- 人工智慧視覺軟體當靠山 達明機器人攻AI伺服器檢測2025/10/15 13:28
- 2025/10/14 14:52
- 2025/10/14 12: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