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台船估明年轉盈 陳政宏:加速非紅供應鏈與智慧船廠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江明晏台北17日電)台船目前待執行訂單金額已達新台幣1300億元,訂單能見度至2030年第2季,預估明年轉盈,新任董事長陳政宏今天表示,會加速調整邁向非紅供應鏈,同時加快、加深、加廣智慧船廠進度。
台船5日公告,董事會推選陳政宏為新任董事長。陳政宏今天首度與媒體交流,針對經營策略,他表示,台船發展方向大致不變,但會因應國際局勢變化做營運調整,改革方式和面向會加深、加廣、加速,並因應地緣政治拓展新機會、加速調整邁向非紅供應鏈。
台船總經理蔡坤宗補充,軍艦製造原本就完全排除紅色供應鏈,海巡署訂單針對重大裝備則會排除紅色供應鏈,加上中國管制出口限制,台船未來承攬海巡署公務船,盡可能會避免採用紅色供應鏈;而商船、貨櫃輪等,台船會針對主機、發電機等重要裝備排除,次要裝備為了跟國際成本比較,還是會視情況考量。
蔡坤宗指出,今年截至8月共虧損25億元,有一半受匯損影響,預估明年營運績效會轉正,台船在手訂單金額達2000億元,待執行訂單金額1300億元,現有訂單已到2030年第2季。
未來經營方面,他表示,台船營業額目標希望每年達到300億元到350億元,生產規劃上會有一條主線,用於生產IDS(國造潛艦)後續艦,共7艘至2038年,第2條生產線是商船,每年建造4.5到5艘貨櫃輪或散裝貨輪,第3條產線,包含高雄、基隆廠,則是為供應海軍、海巡署船舶,未來會擇優承攬。
陳政宏表示,地緣政治出現新契機,具體項目會圍繞在造船和能源方向,台船除了自己開發,也不排除與國外廠商合作技術,並簽署合作協議;在新領域方面,台船在離岸風電正式踏入浮式風機。
技術和產品創新部分,他指出,因應少子化和AI趨勢,會加快、加深、加廣智慧船廠進度,智慧船廠在先進國家已經推動,但和一般自動化工廠不同,新造商船大約只有年產量上千艘,且較客製化,自動化難度較高,但會針對不同技術和各單位合作,智慧船廠也有利於台船徵才。
台船本業為造船,包含商船、修船、潛艦、水面艦等領域,也多角化經營陸上、海上重型機械。陳政宏表示,國艦國造會繼續配合政府政策繼續執行,並因應綠能趨勢打造雙燃料船的技術發展。
商船方面,他表示,台船近期與萬海及中航簽訂多項造船合約,接單能見度到2030年,會持續爭取後續商船,以貨櫃輪散裝貨輪為主,新商船開始建造時,也會推動智慧船廠。
根據先前公告,台船受中航委託建造新一代21萬噸級海岬型散裝貨輪2艘加上選擇權2艘;萬海也與台船簽署新建8000 TEU(20呎櫃)甲醇雙燃料貨櫃輪12艘,及選擇權4艘意向書。
他表示,造船業有2類特性,在經濟發展上,造船業是資本、技術、勞力都密集的產業,另一方面,造船也是3D產業,骯髒(Dirty)、辛苦(Difficult)、危險(Danger),未來可望靠智慧船廠逐步改善。(編輯:楊蘭軒)1140917

- 2025/09/17 13:11
- 台船估明年轉盈 陳政宏:加速非紅供應鏈與智慧船廠2025/09/17 12:37
- 2025/09/16 13:00
- 2025/09/16 12:0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