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淨零/一滴水三次利用 台中石岡打造全台首座小水力示範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中央社記者林孟汝台中22日電)食水嵙溪是大甲溪的重要支流,全長約15公里,源自新社山區蜿蜒而下,最終匯入石岡壩下方的大甲溪。初秋午後,沿著東豐鐵馬道騎行的遊客,常被眼前的山色與奔流吸引,不自覺停下腳步遠眺水簾般的瀑布,水聲轟然,成為石岡最具代表性的景致。
就在這片風光之中,一座裝置容量僅185kW的「小水力發電廠」低調運轉,這是全台首座由縣市政府主導開發,並在區域排水設置的小水力發電。一期工程已於民國113年7月完工啟用,二期擴建正緊鑼密鼓,計畫在下游跌水工增設機組,利用尾水再次發電。
台電在大甲溪上游設有大型水力發電廠,發電後的水流供應農田灌溉,最後再進入食水嵙溪小水力發電廠進行二次發電,實現「一滴水用三次」的效益。台中市水利局局長范世億自豪地說,這是地方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的重要突破。
根據規劃,食水嵙溪電廠每年可產生約100萬度電,相當於250個家庭一整年的用電量。負責營運的豐澕能環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冠宏表示,電力已由台達電收購,實際參與再生能源憑證(T-REC)交易,藉此與企業一同實踐能源轉型。
選址挑戰多 生態保護與土地權屬成關鍵
從石岡水資源回收中心進入,范世億一邊帶領採訪團隊參觀,一邊強調:「地方政府雖然不是能源主管機關,但在水資源管理與社區連結上能扮演獨特角色。不能只是袖手旁觀,我們可以用創意和協調力,創造自己的能源模式。」
范世億是資深水利專家,擁有中興大學土木工程博士學位,歷任經濟部水利署、農業部水保署及彰化、南投縣等水利主管機關。他直言,水力雖是人類最早利用的能源之一,但台灣河川坡陡水急,且常挾帶大量泥沙,如何兼顧防洪、供水與能源,一直是艱鉅課題。更現實的是,水資源往往牽動農業需求與自然生態保護,選址初期必須面對「生態保護」與「土地權屬」兩大挑戰。
為了找出突破口,水利局自民國109年起針對市管區域排水進行潛能場址評估。結果發現,食水嵙溪在注入大甲溪時,因地形落差達6公尺,形成天然優勢,成為水力發電的最佳契機。
然而,食水嵙溪上游曾有白魚棲息,引發環團關注。市府因此邀請專家進行生態調查,證實影響有限後才敢推動。同時,部分河段土地屬於農田水利署,也必須透過協商取得使用權。克服這些關卡後,工程才得以順利展開。
虹吸式水輪機 不需大規模改變河道
陳冠宏解釋,為了因應湍急水流,食水嵙溪電廠採用半屏蔽式結構,基座向下深挖7公尺,並設置橫向截水溝,在枯水期仍能穩定取水。更具突破性的是「虹吸式水輪機組」,不需大規模改變河道,只要具備落差即可啟動發電,並能隨水文條件自動調整,減少對環境的干擾。
范世億回憶,小水力工程雖然規模不大,但食水嵙溪電廠施工過程卻歷經重重挑戰。疫情延誤工期、颱風多次攪局,加上捷克進口機組因海運塞爆而延宕,工程完成時間比原先預估更長,但所幸終能完成使命。
不同於大型電廠,這座小水力電廠特別將「人」納入設計思維。市府保留在地居民取水權益外,還在鄰近自行車道設置解說牌,讓遊客在休閒途中理解小水力發電原理。
環教黃金三角成形 涓滴匯流的力量
范世億指出,石岡壩展覽館、水資源回收中心與小水力電廠,共同形成「環教黃金三角」。騎行東豐鐵馬道的民眾,不僅能親近大甲溪的自然環境,還能學習水資源循環與能源轉換的知識,進一步培養對綠能的支持。
目前台中市已盤點多處具水力潛能的場域,包括市管區域排水、水資源回收中心、農田灌溉渠道等,未來將持續招標,引進更多業者。正如范世億所言,在淨零排放的壓力下,這股涓滴之力,或許規模有限,「但如果每個地方都願意嘗試,綠能版圖就能逐步拼湊起來。」(編輯:陳姿伶)1141022




- 一滴水三次利用 台中石岡打造全台首座小水力示範2025/10/22 09:58
- 2025/10/21 15:28
- 2025/10/21 11: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