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AI淨零/電動機車調查補助被指效果有限 8成民眾盼政策更積極

2025/10/20 12:43(10/20 14: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20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SMAT引述調查結果表示,超過8成受訪民眾期盼政府積極推動電動機車政策。(SMAT提供)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傳真  114年10月20日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20日公布「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SMAT引述調查結果表示,超過8成受訪民眾期盼政府積極推動電動機車政策。(SMAT提供)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傳真 114年10月20日

數位轉型已是產業進行式,人工智慧、淨零碳排更是政府與企業面對的兩大挑戰,攸關台灣未來競爭力。中央社第一線採訪團隊,深入報導政府與百工百業如何運用AI優化生產流程、驅動綠色創新,見證台灣產業再一次躍升。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鍾榮峰台北20日電)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SMAT)今天公布「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SMAT引述調查結果表示,超過8成受訪民眾要求政府積極推動電動機車政策,超過半數民眾認為中央與地方政府推動力道不足,現行補助效益有限,延宕運具電動化進程。

SMAT今天透過新聞稿指出,「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顯示,87%的受訪民眾外出仰賴私人運具,其中75.7%的民眾以機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80.8%民眾認同推廣電動機車有助淨零與改善空污。

當實際面臨購車選擇時,SMAT分析,民眾重視的是「車價」與「政府補助」,分別成為影響購買意願的首要與次要因素,SMAT表示,降低購車成本與完善補助機制,是協助電動機車普及、落實運具電動化的關鍵一環。

在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政策積極度,SMAT引述調查,超過半數(50.6%)受訪民眾認為中央政府不夠積極,地方政府表現也未能獲得好評,48.9%民眾指出地方推廣力道不足,83.3%民眾期盼中央政府更積極推動運具電動化政策。

在補助政策,SMAT指出,調查顯示91.9%受訪民眾期盼政府補助應以「消費者」為主,而非以各類計畫的名目發放給「製造商」。

針對現有補助,SMAT表示,近6成(58.6%)民眾認為經濟部相關政策力道不足,對購買意願助益有限,不過38.3%受訪比例的燃油機車騎士表示,經濟部補助可提高他們轉購電動機車的意願。

SMAT分析,這代表經濟部相關補助已有吸引轉型的成效,但可加強力道。在環境部補助項目上,SMAT指出,82.2%受訪民眾期盼環境部,恢復對新購電動機車的補助,讓首購族更有動力入手電動機車。

在使用成本上,SMAT表示,59%受訪民眾期盼政府提供電池資費補助,有助提升購車意願,此外70.1%民眾支持推動「綠色扣除額」制度,讓購車支出可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特別扣除額。

國發會淨零路徑規劃,2040年新售汽機車全面電動化,經濟部設定中期2030年電動汽車新售占比30%目標。SMAT今天引述統計指出,今年電動機車市售比至今僅約6.8%,與政府設定目標相距仍遠。

SMAT理事長邱俊榮引述此次調查結果表示,推動電動機車已是全民共識,民眾普遍肯定電動機車的環保價值,也期盼政府加碼補助、降低使用成本,期待車廠共擔減碳責任。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他進一步呼籲,政府推動運具電動化的腳步必須加速,整合中央與地方資源,用一致且穩定的政策回應民眾需求,讓電動機車成為推動淨零轉型的關鍵力量,帶領台灣在淨零轉型的道路上不落後於國際。

台灣智慧移動產業協會說明,「電動機車政策2025民意大調查」由協會委託山水民意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調查對象為全台年滿18歲且擁有機車駕照民眾,調查時間為2025年8月18日至8月25日,調查方法是以訪問地區住宅電話用戶為抽樣架構。有效樣本回收1080份成功樣本。在95%的信心水準下,正負抽樣誤差約為2.98個百分點。(編輯:楊凱翔)1141020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AI淨零/外銷營收飆60倍 久大軸承插旗數位商務谷底翻身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