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向下個世代的需求 太平洋自行車的綠色「折」學

(中央社記者蘇筱雯桃園2日電)車行新屋永安工業區,遠遠就看見太平洋自行車創辦人林正義佇立花圃,高齡85歲的他耳清目明,兩年前正式交棒下一代。林正義引我們入「太平洋自行車博物館」咖啡廳,擔任董事長的小女兒林伊華現身相迎,將廳後隔音門俐落一推,組裝廠(二廠)映入眼簾。
1980年成立的太平洋,早期走傳統代工路線,90年代才轉型為「國際設計者的工作室」,協助全世界設計師開發腳踏車,並推出傳奇車款Birdy,以自有品牌打進頂級折疊車市場。
寧小勿大 因歐洲客戶啟動碳盤查
「找到自己,站穩腳步,寧小勿大,做我自己」16字箴言是林正義的創業核心,行經興建中的三廠時林伊華說明,「我們一整年的產量,巨大(Giant)大概一天就做完了,但蓋三廠不是為了擴大,是為升級和永續。」
2023年底,太平洋通過ISO 14064-1:2018溫室氣體盤查認證,預計2025年完成三廠第一期工程,將納入CNC機台、AI研磨機器人等,並將AI導入製程管理以降低能耗。此外屋頂設置太陽能板,每年預計產生20萬度綠電、減少近10公噸碳排。
而太平洋綠色轉型的起點,其實來自半個地球外。太平洋海外出貨占比超過50%,最大宗客戶在歐洲,2018年透過歐洲客戶接觸到淨零資訊,2021年與全球自行車業者共同簽署「自行車產業氣候變遷承諾」(Cycling Industry Climate Commitment),以2030到2035年產線淨零為目標。
迫在眉睫的是,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過渡期間,2024年起須提交碳含量資料,自行車產業雖尚未受規範,但使用的螺絲、鋼材被納入首批管制範圍,太平洋從而開啟了首次碳盤查。
當時以2022為基準年,花不少工夫回頭整理資料,接著做2023年的盤查時,「我們建置了一套系統,當同仁收到單據就把數字key進去。」林伊華指出,與上游廠商的溝通相當關鍵,「他們聽到碳盤查,一開始都手足無措。」太平洋延請顧問協助,設計表格讓供應商填寫,據此提交CBAM。她建議政府開發模板,協助中小企業填列,「他們知道大環境的淨零趨勢,想做又害怕投入。假如給予一些指引,真做下去會發現沒那麼難。」
轉型路上軟、硬兼施
太平洋緊接著動手減碳,更改管件設計以縮短焊接工序、使用綠能鋁取代傳統鋁材,每1公噸可減少15公噸碳排。「全廠碳排怪獸是液體塗裝的熱烘烤爐,跟烤箱一樣需要預熱。」尤其須經多次烘烤,碳排翻倍飆升。粉體塗裝則配合紅外線烤爐,「就像微波爐,只有被烤物表面會加熱,速度又快,到時三廠也會優先選用。」
林伊華將液體塗裝比喻為化妝,畫錯了可以卸掉修改,粉體塗裝則一噴定生死,「這要教育同仁提高細膩度,生產完的零件絕不能刮傷。」太平洋自有品牌已盡量改粉體塗裝,現也鼓勵客人採用。林伊華認為花錢追求新硬體容易,軟體部分才最難;太平洋幾乎全廠都上過ISO14064、14067課程,當同仁了解原因,也就不那麼抗拒改變。
自行車新玩法 通勤賺碳權
改善製程之外,「騎自行車」這件事能幫企業減碳嗎?太平洋研析後確認「以通勤為騎行目的」是有替代效果的,員工通勤、公出的交通工具改採自行車,減碳之餘還可能為企業取得碳權。
太平洋遂找上新加坡元宇宙綠色交易所(MVGX),催生「員工通勤自願性碳權」方案。「很多案例走不下去是因為成本太高,數據送第三方查證,一次要價至少1萬美元。」但客製方案由太平洋申請碳權再分配給各企業,成本大為降低,「大家都可以拿到對應的好處,才有參與誘因」,林伊華認為這將是一套共好的新商業模式。
善用輔助資源 迎向下個世代的需求
針對綠色轉型、AI轉型,林伊華推薦中小企業多關注政府輔助方案,例如經濟部與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太平洋自行車2024年與威剛科技共同申請「經濟部電輔自行車國產化實證運行補助計畫」,獲得資金補助。2024年底,更透過經濟部主導成立的投資台灣事務所,取得中小企業加入投資行動方案的利息補貼,正在建造下一世代的綠色廠房。
細數太平洋每次的挑戰與轉型,林伊華感念信保基金都有從旁協助,「以我們的經驗,申請並不困難,而且服務效率非常高。三廠的後續經費,未來也希望和信保配合取得。」
自行車產業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後處於低谷,「我們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點做新廠投資和綠色轉型?就是看見5年、10年後將面臨的市場。」林伊華接著說,「我想任何的轉型,都是為了迎向下一個世代的需求。」為此次訪談,做了最好的註解。1140502

- 2025/05/02 21:57
- 2025/05/02 11:23
- 迎向下個世代的需求 太平洋自行車的綠色「折」學2025/05/02 10:02
- 2025/05/01 16:14
- 2025/05/01 08:5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