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改善花蓮鯉魚潭優養化 放流原生種食藻性魚類

2020/8/25 14:07(8/25 16:3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25日電)花蓮鯉魚潭是一個堰塞湖,潭水有優養化問題,縱管處委託東華大學進行研究並提出改善方式,2016年起開始放流原生種黑鰱等食藻性魚類,希望透過生物防治改善水質。

鯉魚潭是一個堰塞湖,水源主要來自雨水及少量地底伏流。而鯉魚潭地區主要降雨季是夏秋的颱風季,其他季節僅有少量降雨,長時間降雨量少,使得鯉魚潭中營養鹽在進入後不易排出,加上早期民生用水排放等狀況,前年甚至出現大規模魚隻死亡情形,影響觀光。

交通部觀光局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委託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黃文彬教授團隊執行「鯉魚潭生態調查評估及工程環境監測分析委託專案」,發現潭中藻類介於中養到優養之間,去年野放3000尾白鰱後,水質似乎改善不少。

團隊上午在鯉魚潭放流食藻性魚類—黑鰱魚苗3000尾,花蓮縣水產培育所配合增加提供300尾黑鰱、2000尾羅漢魚及2000尾菊池氏細鯽等原生魚種,期望嘗試除以生態食物鏈方式改善鯉魚潭水質的評估試驗外,同時增加潭內生物多樣性。

黃文彬表示,從放養黑鰱及白鰱相關研究結果中,顯示能限制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並且對水質有淨化作用,降低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總磷、溶氧量和pH值。由於鯉魚潭並沒有無人干擾的淺灘環境供黑鰱及白鰱繁殖,所以沒有放流魚苗後會大量繁衍及破壞生態的疑慮。

鯉魚潭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林明哲受訪表示,「過去優養化嚴重時可以見到潭面上飄著一層紅色的油脂和大量魚類死亡,近幾年來在縱管處的協助下,今年天氣這麼熱,水質沒有污染,而且沒有惡化,是很難得。」(編輯:謝雅竹)109082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