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放寬戶籍限制 學者:中國將邁入城市群發展模式

2019/4/16 10:37(4/16 10:4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張淑伶上海16日電)中國政府日前公布放寬戶籍限制的新措施,學者認為,中國應會邁入由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群帶動發展模式。官方文件也首次提到「收縮型中小城市」,面對人口流出城市的規劃問題。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8日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並繼續加大戶籍制度改革力度。

陸媒大多聚焦在這項政策對城市房地產的影響,認為落戶條件放寬後,打工的外地農民工能夠順利「市民化」、願意買房置產,便能支撐房價。不過,在學者眼中,這項政策的意義和影響更為深遠。

「大國大城」一書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一直主張讓市場充分發揮調節勞動力作用。他告訴中央社記者,官方現在下比較大的決心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想解決長期以來積累的問題,那就是:城市裡存在大量常住人口,但他們卻沒有本地戶籍,其社會福利、子女就學等權益受到影響。

中國嚴格的戶籍控管制度下,第二、第三代的城市農民工正面臨回鄉不適應、城市難落戶的窘境。一旦落戶變得容易,民眾自然會向周邊規模更大的城市聚集,因為那裡有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公共服務。

部分人士並不樂見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認為各地人口密度落差不要太大才是「均衡發展」。陸銘則認為,官方現在高度認識到大城市的帶動作用,所以陸續提出了城市群發展戰略、都市圈建設、選擇了9個國家級的中心城市等。

他說,中國接下來應該會邁入由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和城市群帶動發展的模式,這和官方推動的長三角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等一致,也體現了「政府尊重城市發展規律」。

這次官方公布的措施包括:城區常住人口100萬到3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到500萬的大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對於北京、上海這類城區常住人口超過500萬人的超大特大城市,儘管人口總量限制還在,但也提出要「大幅增加落戶規模」,並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積分的主要比例。

當前,中國正經歷30年來最低的經濟成長率,而勞動力更自由的流動,將有助於促進經濟成長。陸銘指出,在東部沿海地區和各大型城市,勞動力流入,有助於緩解當地勞動短缺的情況以及薪資上漲的趨勢。

不過,有人口流入的大城,就必然有人口流出的中小城市。過去,各地方為了比拚政績、或出於創造GDP的壓力,即使是人口流出城市也不務實地繼續推出擴張式的規劃,甚至因此加速形成荒涼的「鬼城」。

這次官方政策首次提到「收縮型中小城市」概念,將學界理論放入政策文件,強調這類城市要改變以往習慣的增量規劃,透過「瘦身強體」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今年3月在上海的一場座談會中,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員龍瀛曾表示,根據他的研究團隊在2013至2016年間的監測,中國約有3成的城市在收縮,數量在全球居冠。

陸銘當時表示,人口流出不一定是壞事,如果那個地區的GDP總量成長空間有限,人口減少反而有利於提高人均GDP,縮小城鄉的人均GDP差距。政府要做的,是幫助這些地區找到符合它比較優勢的產業,提供配套的基礎設施。

對勇於用政策搶人才、還不習慣做「收縮規劃」的中國地方政府來說,新政策也帶來新的考驗。(編輯:周慧盈)1080416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