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口罩成人們第2面孔 北美館「感性機器」展找療癒

2021/9/17 20:43(9/17 21:1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王寶兒台北17日電)口罩如今成人們第2張面孔,德國藝術家雷貝嘉.霍恩即以作品「雞羽毛面具」展示面罩如何連結與阻斷人際距離,明天起將在北美館「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展出。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由獨立藝術顧問林瑀希及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助理教授李雨潔共同策劃。台北市立美術館今天舉辦展覽開幕式,林瑀希引領觀眾穿梭展間,介紹7組國內外藝術家,如何以裝置、語言和行為藝術,讓人能「自我療癒」。

李雨潔透過預錄影片表示,展覽發想來自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後疫情時代中,如何去回歸感性經驗的思考。展覽命題中的「感性」與「機器」,看似是對立的詞彙,但在後資本主義的社會,它們卻彼此相互支持。

李雨潔分享,展覽中的「感性」,意即感性的環境或個人內在的激盪,「那些激盪可能不是我們可控制的,且受到強烈機制牽制,可能是生理、社會等種種元素去介入還有傳遞,我們把這個現象定義為感性機器。」展覽同時提供觀者喚醒感性的環境,這就是療癒,希望透過展覽讓人找到自己與外界的平衡。

展出作品包含英國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藏品「雞羽毛面具」,錄像中主角穿戴羽毛面具,與他人親暱摩娑,將內部感性轉化為外部行動,藉此探討人的身體感受、痛苦與慾望。

林瑀希說,「雞羽毛面具」雖是霍恩(Rebecca Horn)於1970年代的作品,但也非常呼應今日,人們藉由雞羽毛面具親密靠近對方,如人們今日須戴上口罩才能相互聯繫,但也因口罩造成距離。台灣藝術家陳呈毓展出作品「舒緩震盪」,同樣回應瘟疫之年,集結、播放各種新聞報導,挖掘觀者內在情緒。

北美館長王俊傑表示,談到「療癒」,可知如此策展概念如何因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 而衍生,「當代藝術家透過創作讓觀眾進入另一個情境,忘卻疫情,我想文化與藝術的確是在疫情時代最好的療癒方法。」

「感性機器:後資本主義時代的自我療癒」將於9月18日至12月19日在北美館地下樓E、F展覽室展出。(編輯:陳政偉)11009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私人收藏逾一世紀 梵谷未曝光素描作品首度展出
172.30.14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