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23年5月
聊天機器人ChatGPT去年11月推出後,僅花兩個月就達成用戶破億,全球對這套工具吸收大量資料並生成豐富回應的能力驚豔不已,更點燃科技巨擘間的生成式AI競賽戰火,讓2023年被譽為是「生成式AI元年」。
全球中央2023年5月

挺不過疫情的考驗 「無朋友」趨勢難解

2023/4/28 18:28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疫情影響的不僅是年長者的友誼,年輕Z世代也因為無法上班、上課,導致正常交友環境與管道被剝奪。

整理/蔡佳敏 (中央社副主任編譯)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大流行對「友誼」產生莫大影響,在各年齡層都掀起一波「無朋友」趨勢。隨著生活逐漸回歸正常,人們或許會預期生命中最重要的幾段關係也會恢復正常,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

遠距社交感情轉淡 防疫立場相左加深嫌隙

疫情期間,有些朋友是愈來愈緊密的,有些則是在2020年防疫封城、保持社交距離之後就疏於聯絡。而情誼跟一株植物、一個生物並沒有多大差別:投入愈多心血、愈仔細去呵護,感情就會愈深邃,結合力就愈緊密;反之就漸行漸遠。

對於年長民眾來說,不會使用電郵、簡訊等數位溝通工具,防疫關在家等於與人互動的管道就更少了。

專家認為,整體來說,疫情對友誼的影響,似乎建立在這份友誼在病毒2020年大爆發之前「扎根」有多深。本來就是最親近、最樂於給予支持的那群死黨,環境愈險惡,感情只會更深厚,疫情也就影響不了什麼;相反地,點頭之交就挺不過疫情的考驗。

69歲社會學家亞當斯(RebeccaG. Adams)說,疫情讓民眾失去泛泛之交。畢竟,防疫措施讓民眾陷於一個兩難局面:要怎麼跟朋友說我很介意你不戴口罩?擔心感染所以不想跟你吃飯?不喜歡他的臉書貼文?

57歲紐約州民眾莫菲特(Brian Moffitt)就說,疫情之前他有一個每週起碼見兩次面的朋友,如今這份情感轉淡。他表示,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他們在防疫因應作為議題上其實抱持類似看法;但他看不慣對方會極為苛刻地批評立場相左之人,在疫苗的立場尤其強硬。

Digital Third Coast的民調就發現,疫情期間有20%民眾曾與朋友因防疫議題立場不一,而在社群網站「斷交」。

民調還發現,友誼變質的案例以男性居多,因為男性通常不如女性喜歡敞開心胸談內心感受。

校園職場交友管道受阻 Z世代哀嘆生不逢時

疫情影響的不僅是年長者的友誼,年輕Z世代(1990年代中後期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也因為無法上班、上課,導致正常交友環境與管道被剝奪。

24歲的穆邦嘉(Nayomi Mbunga)從愛爾蘭鄉村搬到加拿大多倫多投入全新的工作時,滿心期待見到新同事,沒想到COVID-19讓大家都必須在家遠距上班。而一場疫情下來,她甚至覺得自己疏於友情的培養,「自己反社會(anti-social)的程度、看到新人產生的焦慮,讓自己都嚇了一跳」。

加州洛杉磯市場研究機構Talk Shoppe的高階研究經理昆坎(Joyce Chuinkam)說,學校和工作這兩個過去幾代年輕人「一致的共同經歷」,疫情期間卻不再提供相同的作用,導致剛畢業踏進職場的年輕人,都欠缺過去在教室、辦公室的傳統交友經驗。

不過,即使在疫情爆發之前,就有數據顯示,現代人的朋友數量比前幾輩的人都要少,只是疫情加快了這項趨勢。

谷歌(Google)2022年3月發布的熱門搜尋就顯示,之前的12個月中,最多人問的問題包括「我如何認識新朋友?」以及「忌妒朋友/與朋友吵架/沒有任何朋友⋯⋯是正常的嗎?」

親密朋友無需多 心靈契合重質不重量

猶他州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郝特-朗斯達(Julianne Holt-Lunstad)早在2010年的大型分析報告就指出,長久處於孤獨狀態所構成的健康風險,跟每天抽15根菸並無二致。他坦言,雖然沒有太多研究探究一個人究竟該有多少個親密朋友,但為數不多的研究認為,三到六個應該就夠了。

堪薩斯大學(University of Kansas)溝通學教授霍爾(Jeffrey Hall)甚至認為,如果你的目的只是單純地緩減孤獨對健康的傷害,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一位極具分量的人物即可,無論這個人是你的伴侶、家長、朋友都可以。

「從零變成一,所獲得的好處最多。」他說:「可是如果希望追求最有意義的人生,尋求一個與他人心靈契合的人生,那朋友則是愈多愈好。」

而一個人與朋友實際共度的時光也很重要。霍爾的研究指出,建立非常親密的友誼平均需要大約200個小時。

這對內向的人來說一聽就累,不過霍爾補充說,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找三到五個朋友,一個人的「個性」和「生活型態」會影響每個人的需求。

確實,就朋友數量而言,專家表示,有時「質」重於「量」。

許多年長者的朋友數量或許沒有年輕人多,但這並不必然代表他們是孤獨的。民調發現,老人朋友圈較小,但這些朋友都是結交數十年、貨真價實的「老」朋友,從中得到的幸福感比年輕人還高。年輕人朋友圈雖大,卻因難以與他人產生連結而孤獨感倍增。

*看單篇不過癮?中央社電子書城《全球中央》電子雜誌、紙本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請繼續下滑閱讀
172.30.142.11